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洪七公
來源:鐳射財經(ID:leishecaijing)
曾許下“打造千億資產規模金融事業”豪言的美團,在金融領域的布局不斷加速:
從聯名信用卡到美團月付,小額消費貸的布局基本完成,美團做金融的野心昭然若著。
激進擴張
自2016年斥資13億元收購錢袋寶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美團已集齊了網絡小貸、第三方支付、保險經紀、商業保理、企業征信等金融牌照。
公開資料顯示,美團的金融業務形成了以支付與借貸為發力點的業務模式,包括金融業務在內的其他服務和銷售板塊,在總營收中所占的比重也從2016年的2.25%,提升到了2019年的16.57%。雖然美團在2020年并未對外公布美團金融的業績占比,但美團金融激進擴張的步伐并未停歇。
就在美團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同一年,美團創始人、CEO王興曾提出“互聯網下半場”理論,認為互聯網行業未來的發展將從C端用戶增長驅動轉變為B端產業鏈效率提升。此后,美團金融選擇將支付和網絡小貸作為切入口。
其中,支付業務面向B端,主要是為商戶提供包括智能POS終端、小美盒子和美團二維碼在內的一系列數字化賦能工具。借貸業務方面,美團金融面向商戶推出了美團生意貸,面向C端消費者推出美團支付。
此外,2020年5月,美團金融還推出了信用支付產品“美團月付”。公開資料顯示,開通“美團月付”后,在美團系APP消費時都可以先“賒賬”,下個月某固定日期統一還款,相當于最長有免息期38天。
在業內看來,美團的種種做法無非是想以支付為切口,打通內部生態,通過金融的手段實現流量變現。這也是各大互聯網巨頭的慣用做法,不少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家邏輯便是由支付開始,逐漸擴展至信貸、理財等各類業務。
不過,打起用金融變現流量算盤的美團金融,似乎生不逢時,不同于已經深耕金融業務多年的互聯網巨頭,美團的金融業務剛剛步入正軌,然而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企業滲透金融業務的“交叉風險”。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此前在公開表態中已經點明了支付業務存在的風險。他表示,一些互聯網企業利用旗下機構將支付業務與信貸等其他金融業務交叉嵌套,形成業務閉環,業務過程難以被穿透監管,極易引發風險跨市場蔓延?!跋M@類機構提高站位,積極配合監管,切實整頓超范圍信貸業務,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業務的風險隱患?!?/p>
有業內人士認為,交叉風險將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被監管的重中之重。如今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體制愈發完善,金融科技流量紅利和監管套利時代卻已經遠去了。
變相“強制”消費
吃不到金融業務“交叉”紅利的美團顯得有些急躁,無論是點外賣、買菜還是騎車,美團月付的產品“攻勢”讓人防不勝防。很多人在沒搞懂的情況下就開通了美團月付。
有網友在論壇上吐槽,“在美團叫外賣,結果收到一張信用卡,還莫名開通了美團月付,最坑的是,現在點外賣都自動月付,點完還要立刻還,不然后面就忘掉了?!?/p>
“最近用美團很少,但是美團客服卻給我打電話說開通了美團月付,需要還款,我還以為是搞錯了。后面客服像轟炸機一樣打電話要求我還款,美團這幾年也太激進了!”
還有網友吐槽稱,在美團購買餐飲券后,收到短信說已經開通美團月付貸款服務,可自己并未提供辦理貸款的相關資料,客服回應稱,在美團是進行的實名認證??蛻魧Υ撕苁遣唤?,“可是我進行實名認證是為了保證支付安全,并非用來開通貸款服務的,美團金融實在是很霸道?!?/p>
在各大投訴網站上,有關美團金融的相關吐槽還有很多,網友們對美團“強制”開通月付的做法并不買賬。
鐳射財經發現,美團月付并不是“強制”開通,而是運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誘導”。美團的支付頁面有美團月付和其他多種支付方式,不過,美團月付是被放在第一位的,美團還“貼心”地幫你勾選上了。這意味著,假如是習慣順手點擊支付的朋友,很容易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通了美團月付,不想開通就得手動勾選儲蓄卡支付,且每次都要重新勾選。
業內分析認為,這種做法很難判定美團違規,不過確實稍有不慎就會掉進“陷阱”,只能消費者自己注意。
此外,鐳射財經還注意到,客戶如果在美團借錢提前還款,還被要求交提前還款的手續費,這種做法既片面凸顯了希望用戶多貸款、多償還利息的盈利目的,也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但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給債權人增加的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同時,第二百零八條也規定了,借款人提前償還借款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應當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此外,對于客戶提前還款的行為,美團金看似融減少了部分預期的利息收入,但也降低了貸款風險,提前回籠資金。向提前還款客戶收取手續費的行為,無疑設置了更多的人為門檻,將這部分客戶當做待割的韭菜,打消其提前還款的積極性。
從“套路”消費者到收取提前還款手續費,美團金融通過金融變現的夢想并未停歇,不過,在金融面臨強監管的當下,美團能走好嗎?
畢竟,單純追求流量變現的目標,只能在主營業務外增加部分收入,無助于企業生態的完善,而是愈發焦慮地陷入金融的誘惑,淪為飽受用戶詬病的投機者。美團真正要做的,是結合金融業務的實際情況,提升內部獲客效率和用戶黏性,幫助線下商戶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從而縱向挖掘出內部的深層次價值,實現更為合理與健康的成長壯大。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鐳射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美團金融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