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洪七公
來源:鐳射財經(ID:leishecaijing)
面對新的競爭局面,分化不再是持牌消費金融行業第二個十年的關鍵詞,震蕩與突圍才是。目前,資產規模百億以上的消費金融公司2021年上半年業績陸續流出,拆解財務數據后不難發現,持牌消費金融行業相比以往震蕩加劇,尤其是頭部機構排位重置,銀行系玩家強勢突圍,部分老牌機構位次跌落。
在經歷去年強監管政策后,消金行業今年上半年迎來“開門紅”,多數持牌消金在資產、營收、利潤方面呈快速增長,行業復蘇趨勢明顯。從行業基本面來看,持牌消金業績復蘇一方面基于疫情消解,另一方面主要是消費金融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持牌機構的政策紅利逐步釋放。
就具體業績而言,上半年銀行系消金業績漲幅靠前,在排位賽中占據絕對優勢。從營收、利潤來看,招聯消金、興業消金、馬上消金、中郵消金、中銀消金、捷信包攬行業前六名,營收分別為73.9億元、38.69億元、46.24億元、24.87億元、23.48億元、46.24億元,捷信營收未知;利潤分別為15.42億、10.2億、4.41億、7.9億、5.32億、2.2億。
業績增速上,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均保持較大增長幅度。報告期內,中郵消費金融凈利潤同比增長1512%,成為行業黑馬;招聯、中銀消金、馬上消金、捷信凈利潤都實現同比增長一倍以上的漲幅。
僅從營收、利潤就能看出,銀行系消金重拾野心,強勢搶占頭部席位,捷信、馬上雖然保持較大的業績增幅,但難敵銀行系的抱團進攻。不妨從利潤率角度進一步分析對比,中郵消金營業利潤率高達31.8%、中銀消金22.7%、興業消金26.4%、招聯20.9%、馬上消金9.5%,四家銀行系消金利潤率均保持在20%以上,遠高于其他消金公司。
同樣的營收卻能創造更大利潤空間,足以見得銀行系消金的競爭優勢。銀行系消金憑借較高的利潤水平躋身行業前排,背后主要依靠母行給予的低成本資金便利、流量渠道以及較低的信用成本優勢。
其中,資金定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差異化競爭能力,畢竟資本成本越低,凈利息收入就會相對提高。雖然當前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已布局聯合貸、助貸等To B業務,但利息收入仍是消費金融公司主要營收來源。
在融資渠道受限的前提下,尾部消金無法與腰部消金匹敵資金定價,腰部消金難與頭部消金匹敵資金定價,頭部消金中的非銀行系難與銀行系匹敵資金定價。資金定價不僅影響自營業務的利潤空間,更決定了助貸業務的議價能力。
此外,線下大額業務也成為銀行系競爭的核心能力。中銀消金、興業消金、中郵消金均為線下大額消費貸的前排玩家,布局的有白領貸、業主貸、針對優質企業的員工貸等線下大額產品,依靠母行的場景導流和自主地推獲客,不僅風險可控,而且利于資產規模擴張。
相比頭部機構,腰尾部消金的業績增減不一,常態化的體量分化格局持續。杭銀消金上半年營收10.17億,實現凈利潤1.35億,同比增長45.2%。湖北消金上半年凈利潤0.51億元,同比增長1272.97%;營收3.36億元,同比下降38.93%。
尚誠消費金融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22億元,總資產為125.86億元,貸款余額123.39億元,凈資產10.97億元。就利潤而言,尚誠消費金融今年半年的利潤已超去年全年。
長銀五八消費金融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08億元,同比增長12.74%;實現凈利潤1.12億元,同比減少6.67%。報告期內,資產總額為142.93億元。
在已經披露上半年業績的多家持牌消金中,營收、凈利潤雙下降的為晉商消金,上半年營收2.75億元,同比下降10.70%;凈利潤0.25億元,同比下降29.53%。
從腰部機構的業績數據看,腰部機構的凈利潤合計不敵一家頭部機構多,杭銀消金、長銀五八的利潤規模靠前,但利潤增速遠低于頭部機構,這也說明了腰部機構與頭部機構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消金行業初期,高利息收入覆蓋高違約率的模式讓不少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而隨著政策紅利空間收緊,利率紅線下行,粗放發展模式已面臨“諸神黃昏”困境。尤其是此前慣于一錘子買賣的消金公司,現在覺得路越來越難走。
當然,這并不是說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模式不復存在,而是把業務由粗放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注重服務體驗,形成較高的用戶留存率和復貸率。持牌消費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較高風險容忍度之上的金融模式,利用差異化定價賺取息差仍是持牌消金未來的普遍做法,至少短期內不會改變。
在此背景下,經歷風險洗禮的消金公司更應當反思自身風控端不足之處,避免盲目撲向B端服務,適應行業調整期需要,堅守合規底線,向科技能力升級求發展,改善金融服務成本和體驗,實現數字科技能力驅動式發展。
展望后市,持牌消金行業在趨窄的息差博弈中,必定會經歷更加猛烈的洗牌。只有具備較強的負債優勢,存量精細化運營能力,良好的風控水平,以及強大的風險抵補能力,才能基業長青,不斷鞏固提升自身地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鐳射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