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凱
2022年上半年,國家實施貨幣寬松、擴大財政支出、擴大投資等政策刺激宏觀經濟,但仍面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疫情沖擊等多重因素的考驗,經濟發展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鎮化的發展,房地產行業在過去的20多年里實現了飛速發展。但近年來,由于“房住不炒”政策基調加深,三道紅線、限購等政策使得地產行業經歷陣痛,不少房企面臨倒閉、暴雷等困境。
結合5月19日結束的“尋找人生確定性”第25期睿和沙龍中多位嘉賓觀點,睿和智庫帶領大家一起撥開迷霧,找出百年變局下的確定性。
01 城市更新,房地產的下半場
城市更新,就是要創造一種人們所期盼的,高質量以及具有持續活力的城市生活。——羅杰斯爵士
新型城鎮化促使原有“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設模式,正在向精細化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轉變。城市紛紛進入“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的發展新階段,存量改造已經成為國際重要民生工程和國家發展新戰略。
在原來的城市更新概念中,更多注重于物理的更新,缺少了對于內容、產業、生活方式的更新與關注。現在的城市更新需要解決“老城”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問題,實現經濟活力的再生和振興,彌補部分缺失的社會功能。
在文物建筑的更新方面,國家逐漸放開對于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以保護為原則,最大限度向公眾開放,讓文物建筑在開放中活起來。
目前,我國現存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文物建筑更新市場廣闊。在更新的過程中,要保留文物建筑文化屬性和根基,尊重歷史,使建筑的歷史基因成為名片和亮點,讓文物建筑重新煥發出青春和活力。
以北京大柵欄·北京坊的更新改造為例,大柵欄地處北京核心地帶,擁有500年的歷史,因此在改造上選擇選商而不是招商、更新而不是再造。通過業態匹配,用文化體驗空間、科技創意展售等體驗內容,有機融合傳統風貌和現代生活,成為北京文化新地標
02 數字化轉型:在存量市場做乘法
以前房地產行業是以重資產持有經營為主,隨著房地產踩下“急剎車”,高杠桿、高周轉、高增長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用。地產行業進入下行調整周期,只有對政策和環境及時響應,作出適應性調整,才能獲得新態勢下的發展動力。
時機已到,只欠東風。于房地產而言,數字化便是不可多得的“東風”。從基于增量市場做“加法”,到立足于存量市場做“乘法”
增量時代,房企通過不斷拓展新的項目,快速周轉實現收益疊加;存量時代,項目增長速度放緩,需通過精細化運營挖掘顯性和隱性的增長點。即地產行業從土地紅利階段轉向運營紅利階段,數字運營成為重構和新生產關系的手段。
從實際來看,數字化給行業帶來的主要是兩方面提升:賦能和重塑。前者借助數字化手段減少重復性、流程性工作,如疫情防控期間微樓書,提升了招商的效率;后者利用數字化平臺承載全新的需求,挖掘盈利增長點,如建立社群泛服務平臺,融合“B端+C端”,精準鏈接人、企業,有機統一生活服務和企業服務。

未來,數字化也將打破線下與線上的邊界,挖掘前沿技術與園區場景融合點,提供沉浸式體驗,使得園區更加“元宇宙化”。
03 城市資源輻射鄉村,實現鄉村振興
從不動產行業看鄉村振興,可以從消費業態角度切入。
鄉村能夠囊括多種文旅消費業態,包括民宿、營地、景區、體育消費、養老地產等。這些文旅產品大多利用農村空置宅基地和民房,在城市周邊一到兩小時車程內,屬于城市輻射農村的定向化消費。
在北京、上海、浙江、成都等地區,政府提供相關信貸支持,引導城市到鄉村投資;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無序和不合規等問題,實現城市資本和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效鏈接,不斷拉近城市與鄉村的距離。
目前,在鄉村文創以及鄉村旅游中,政府期望的是新思維、新形式的引入。因此,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新鮮血液融入,特別是房企,用鄉村閑置資源投資、建設、運營民宿,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住宿設施。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資管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