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陳文莉
來源:風財訊(ID:fengcaixun)
每到年底審計,金融界多少有些“風聲鶴唳”。
1月20日,財通基金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家俊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1月17日傳中泰證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師陳龍及團隊被抓;
1月14日,安信證券及其投行負責人被監管、兩保代被驅逐出行業…
若再加上11月公開被有關方面帶走的光大證券前董事長薛峰,近月已有不少于6家金融機構負責人因咎被查。
據悉,王家俊在財通任職期間,以各類債為主的固收類產品成為了公司規模增長的主要來源。其中不無房地產為標的的項目。
此前,瑞銀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兼亞洲信貸組合經理RossDilkes即將離職時,市場消息稱原因是其擔任首席基金經理的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對恒大、佳兆業等中國房企持有大量的敞口。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在房地產風險集中爆發期,金融霸霸們的“犯錯”多少和房地產有關?
Wind數據顯示,A股上市房企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有險資已降至14家,是2015年的一半。金融霸霸們離開地產,背后藏有多少故事?
思考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先看看今年金融機構與房企的幾種主要糾紛、主要解法,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著地產危機對金融機構的真實沖擊。
01 捅刀型
地產企業的“群體化風險”,點燃了部分金融機構的敏感神經。
1月6日,華夏銀行佛山分行被佛山市住建局通報,起因是其未經監管各方同意,擅自將佳兆業悅峰項目的商品房預售款從專用賬戶劃出,違反規定且拒不改正。
盡管金融機構在本輪地產風險出清過程中多有損傷,但“監守自盜”的鮮少有之。
鳳凰網風財訊了解到,華夏銀行佛山分行不止是預售資金監管方,更是債權人。在佳兆業深陷流動性風險之際,如此作為或為確保自身權益不受損害。
只不過,本已停工的悅峰項目,復工交樓或許又要推遲了。
自暴雷以來,佳兆業不是第一次被金融機構“捅刀”了。
2021年11月24日,佳兆業與合凡資產上演了一出“丟失的保險箱”。
彼時,合凡稱佳兆業擅自搬走存放營業執照、公章等共管物品的保險箱,并報了警。
隨后,一份佳兆業與合凡解除投資協議的公告刷屏。公告中,佳兆業訴合凡未按協議約定足額支付投資款項,違規超額訴前查封在售房產等,造成了惡劣后果。
最終,深圳南湖派出所現場調查取證,結果是保險柜依然完好,并未在合凡不知情的背景下被打開。
“羅生門”事件就此戛然而止,但佳兆業的評級及維權事件卻在持續發酵。
見勢不妙,想要提前脫身的何止華夏與合凡。
1月6日,中誠信托發布臨時公告稱,世茂系兩家企業未能按時補足信托差額,造成相應信托產品出現實質性違約。
然而,從隨后世茂的回應來看,隱晦地指向了該筆信托尚未到期,中誠信托因為某些原因提前催款。
值得一提的是,事發之際,世茂陷入流動性風險的傳聞正烈。也因此,世茂股債雙殺。
02 共患難型
同樣的境遇,陸家嘴信托與國通信托則給出了全然不同的解法。
世茂這一輪的流動性危機最先起于陸家嘴信托,發酵于國通信托。
彼時,市場先后出現世茂正在與陸家嘴信托、國通信托談延期的傳言。但很快,世茂、陸家嘴信托,以及國通信托均發布公告辟謠,稱雙方合作正常,不存在逾期或需要延期償付的情況。
一場危機,無聲消弭。
1月17日,在“平裕5優”管理人華泰證券和“鑫荃1優”的管理人中信建投的召集下,世茂兩筆ABS展期兌付方案全部通過。
這也為后續世茂解決流動性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可能。
而就在世茂債券展期通過的同一天,恒大旗下的昆明恒拓置業和盈沁房地產的大股東從恒大悄然變為了五礦信托。
作為恒大的主要債權方之一,顯然五礦信托這次的選擇是“白武士”。
五礦信托回應稱,面對恒大集團項目風險,五礦信托提高政治站位,始終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行動綱領,以維護投資人的利益為首要目標,積極尋求資產的多元化應對和化解路徑。
鳳凰網風財訊也注意到,近日禹洲、祥生等房企的多筆美元債都成功展期了,境內外投資者在面對房企流動性風險時,似乎正在愈發偏向于“和解”,而非暴雷前期的“同歸于盡”。
03 和離型
相比捅刀者和白武士,金融機構認虧離場或者是走法律程序,是更為“常規”的選擇。
比如,泰康系拋售陽光城股權,套現離場。
這筆交易,泰康系虧損約17億元。
而據1月19日,泰康養老保險的公告顯示,損失額達到了公司上季度末凈資產總額的10.64%。
雷暴之下,與地產分道揚鑣的險資,又何止于泰康。
中國人壽連續五個季度減持萬科,大家人壽減持金地集團,前海人壽大幅減持華僑城A……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僅有14家出現了險資身影,較2015年末直接砍半。
與險資普遍的“虧損自擔”不同的是,券商大都選擇了走法律程序。
以東海證券為例。
1月10日,東海證券一紙訴狀將藍光發展訴至法庭,要求其支付債券本金、利息及滯納金合計1.18億元。
藍光發展亦是本輪危機中,傷勢最重的房企之一。
先后踩雷了三盛宏業和正源地產的西南證券,同樣如此路徑。
顯然,地產賽道跌倒后,金融機構或捅刀,或共患難,或離場,姿勢各有不同,卻無分是非好壞。畢竟,當風險來臨之際,選擇自保是本分,共患難是情分。
只不過,如今情形下,情分顯得尤為難得。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扒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