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融二叉樹
對于近兩年的資管業務來說,信托是一把重要的鑰匙:了解了信托信托業務的發展,可以更好的了解資管時代的更迭。
甚至了解整個金融市場。
01 告別了“黃金十年”
今年與同業交流,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業務難做,買方難、賣方難、融資難、投資難總之就是難!難!難!不過說到難,信托可能最有話語權,從限杠桿、去通道,到破剛兌、限非標,從股票質押的限制,到城投非標的暴雷,再到地產的“崩盤”,信托的日子是真的有點難。
“非標為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轉型的壓力不僅一直都在,也迫在眉睫。但是“非標泡沫”的后遺癥有點大,“非標泡沫”的殘酷之處,就在于它給同個時間段的信托公司留下了完全不同的“遺產”,轉型快的信托逐漸的消化了非標過多的不良影響,FOF、債券、雪球各種各樣的標準化業務有序開展,而因為各種各樣原因轉型慢的信托,仍陷在非標的桎梏中,每天不是在處理不良,就是在處理不良的路上。
02 分業監管、混業經營的監管套利時代已終結
分業監管以18年3月為一道分水嶺,在這之前,金融監管是 “一行三會”的模式,即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組成,而不同監管部門所執行的監管政策及標準各不相同,資管機構在不同監管標準邊緣游走,尋求套利機會?;鞓I經營加劇了不同金融行業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實現監管套利,為自身爭取更高的利潤。
這里不得不提到09年的地產市場,催生了銀信合作的通道。一方面地產市場如火如荼,一方面由于國家的調控,房企要想通過銀行進行表內融資受到了限制,這時銀信合作打開了表外融資的市場,多層嵌套的通道業務不僅帶來了規模的增長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影子銀行接踵而至,游離在監管邊緣。
整個行業進入大資管時代,大資管時代的到來,信托通道的優勢減弱,但是銀行理財的天然通道優勢逐漸顯現,通道業務到達了高峰。多層嵌套不僅加大了監管的難度,也為之后瘋狂的非標埋下了隱患,甚至加劇了信托公司轉型的難度,這個我們下面再說。
2016年開始,瘋狂發展的通道業務受到遏制,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金融行業進入嚴監管時代。限杠桿、去通道成為金融發展的主旋律。2018年四部門聯合發布了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對于資管業務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規范,統一了監管標準,正式定義了資管業務,開啟了資管行業的新紀元。隨后信托監督管理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規范資產管理業務過渡期內信托監管工作的通知》。至此限杠桿、去通道、破剛兌、限非標的信托發展趨勢已逐漸形成。
03 轉型的信托都做過些什么?
信托業務雖然受到諸多限制,但是在業務轉型途中做過很多嘗試,比如股票質押、比如雪球、比如FOF、比如債券產品,等等…等等…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仔細拆解一下這些業務。
1 股票質押
提起股票質押來,想必做過業務的都不陌生,股票質押業務的兩大金主爸爸,除了銀行就是信托,在多層嵌套的時候,多是銀行+信托+券商的模式,券商是場內質押的載體,信托是銀行信賴的“天然”通道。多層嵌套的限制剔除了信托的通道角色,信托開始將股票質押做成主動管理,除了自有資金,也開始募集資金投向股票質押。
隨著股票質押業務從藍海到紅海,尾部風險頻發,違約相繼出現,股票質押業務也迎來了嚴監管,不僅對質押率等要素進行了規定,針對券商股票質押的存量也進行了窗口指導。上交所是最先出的窗口指導,一些質押大戶例如當時的寶能,被限制了在各家券商的質押上限,隨后深交所也出了窗口指導,再加上各地證監局的要求,股票質押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對于那些風控比較嚴的機構,股票質押基本就停滯了。
券商這個場內質押的“載體”受限,信托股票質押的日子也難了,畢竟場外質押風險太大,尤其是對于募集資金來說,走法律程序的時間和風險都不可控。
不過最近小編在跟同業交流的時候聽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在轉型途中的信托說,比起債券產品,股票質押產品更好賣,客戶更信任具有質押擔保的產品,就算質押違約,也可以處置股票,只要標的沒有問題,有可能都是賺的。這話沒有問題,股票質押本身就是具有質押擔保的固定收益類標的,可不是比純信用的債券要好很多,債券要是違約,那可能就啥也不剩了。客戶看到了本質,股票質押市場風險事件頻發不是業務的本質出了問題,而是利益驅使下的畸形發展,想了解更多股票質押的小伙伴可以觀看小編的另一篇文章《“隱身”的股票質押— 一文了解股票質押那些年》。
2 雪球
提起雪球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前兩年雪球大火,哪里都能看到雪球的影子,有關雪球的介紹很多,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閱讀,這里小編想聊聊信托在里面的角色。
首先雪球產品是典型的結構化產品,底層收益由券商以場外合約的形式提供,是一種內嵌奇異期權的投資品種。產品結構是由券商和資產管理機構以場外期權或者收益憑證的形式訂立簽署場外衍生品協議。而信托的角色就可以是這里面的資產管理機構。
舉個例子,信托公司通過募集資金設立信托計劃認購券商的收益憑證,還有一種形式就是銀行資金通過信托計劃認購券商的雪球產品,在這里信托計劃就是銀行的一層通道。這里除了信托計劃,券商資管、期貨資管、基子都能做,但是無論是認購起點還是產品風險等級分類當時的信托計劃都是是更有優勢的。
信托參與券商雪球計劃風風火火的進行了一陣,雪球產品迎來調控,2022年1月5日,部分涉及雪球類業務的信托公司收到監管窗口指導,比例為100%投向雪球產品的集合信托計劃被禁止發行。部分信托暫停向投資者出售雪球產品,至此雪球類信托的野蠻增長時代已終結。
雪球產品的結構復雜,不僅在投資上要做好風控,更要做好投資者的適當性匹配,對于信托來說不是不能參與而是不能“單純”參與,可以通過主動管理與雪球產品相結合,在產品上進行創新,歸根點在于要增強自身的投研和專業能力。
說到這小編想起來一句話,“沒有非標的信托還算信托嗎?”這是小編與信托同業聊天的時候,偶然聽到的一句話,但是小編印象深刻,從什么時候起非標成了信托的“代名詞”?信托本質是一種“基于信任,忠于托付”的資產管理方式,要打造的難道不是自身的專業和優勢?無論如何發展,增強主動管理能力都是終將要走的道路。
非標的過熱發展只是那個特定階段金融發展的產物,而不能作為限制自己轉型的“枷鎖”,我們在聊天的過程中能感覺到他對FOF和債券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排斥,也能感覺到在信托業務轉型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財富管理的轉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信托要做主動管理它的優勢之一就是營銷團隊,那些曾經銷售非標的團隊,資源不可小覷,但是隨著信托業務的轉型,之前非標客戶的觀念也要隨之轉變,其中最重要的銜接點就是財富團隊自身定位的轉變。
3 FOF
近兩年除了雪球之外,發展的迅猛的產品還有FOF。而FOF也作為非標轉標的一種模式而受到信托公司青睞。相信大家會有一個疑問,私募基金在交易也算是非標資產,那么為什么信托成立FOF產品可以實現非標轉標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暫行辦法》“30%+50%”的規定是針對非標準化債權的規定,私募基金屬于非標準化資產而不屬于債權資產。所以信托產品投資私募基金、券商資管計劃、公募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計劃,不受“30%+50%”的限制。
信托FOF底層配置也可以選擇公募基金,但是這樣做就會與公募基金“撞車”,而公募FOF有個天然的優勢,就是認購起點低,信托計劃采取非公開方式募集的,客戶需要滿足合格投資者的要求。除此之外與公募FOF相比,可以投資私募金融產品是信托FOF的優勢。私募金融產品因為認購起點高,使得客戶自己配置較為困難,而通過FOF的形式可以在申購基金額不變的前提下做到資產配置
4 債券產品
1、先來說說ABS,信托通過ABS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一種非標轉標的模式,通過信托受益權轉讓降低非標規模。但是有些當地銀保監會不建議轉讓信托債權。
2、在非標轉標上還有一種模式,就是信托公司幫存續的非標客戶發行債券,債券的期限為對應的非標資產剩余期限,債券資金用于償還信托非標。
上面兩種是信托公司參與發行的模式,下面主要介紹的是信托作為投資方參與債券產品。
1、 債券投資通道
債券結構化產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通過發行人加杠桿自持,降低融資成本,解決發行困難的問題。曾經在市場上火爆過一段時間,后被監管禁止,去年年底,中航證券資管因違規參與結構化發行被處罰。結構化被叫停,一些私募基金轉戰信托,選擇信托作為通道,投資一些債券,而私募基金做投顧。
2、 投顧模式
與第一種作為通道不一樣,這種模式下,信托公司選擇投資能力強的金融機構作為投顧,成立信托計劃,募集資金成立產品,信托公司也參與投資策略及投資決策的制定,而不是像模式一下僅僅是個通道。
轉型不是一蹴即成,而信托業務更不能固步自封,創新信托業務是大勢所趨,在創新的同時,也要回歸本源加大發展財富管理,產品轉型的同時,財富轉型和風控轉型都要跟上,在保持已有的成效深化轉型的基礎上,可以拓展公益信托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信托業的發展歷史背景深厚,信托業務從來都不只是非標,也不應該只是非標,轉型的過程或許艱難,但堅持過后就會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金融二叉樹”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現在信托都在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