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融二叉樹
從公募基金說起
提起公募基金來,大家都有特殊的偏愛,經常讓一些持牌機構的資管留下羨慕的“淚水”,究其原因除了投研能力和認購起點,還有一個就是稅收優惠,(不瞞各位看官老爺,對小編來說對公募偏愛的原因就是因為認購起點低,畢竟1000塊錢就能自己整個FOF,享受一把資產配置的樂趣),說到公募稅收,先來看一張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的稅收主要有三個方面:分紅、基金買賣和基金收益(這里我們主要分析所得稅和增值稅,印花稅等費用很常規比例也很低,就不做主要討論了)。公募基金是享有稅收優惠的,主要是基金的分紅是免稅的,而同樣的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也是擁有稅收優惠的。
下面來看幾個小問題
1、分紅免稅,代表這部分收益免稅嗎?
不是的,首先免稅指的是投資者在取得這部分收益的時候不交稅,但實際上若收益是取得股息紅利所得,則在基金獲取的時候已經代扣代繳了個人所得稅。
根據《關于實施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稅〔2012〕85號文件)的規定“證券投資基金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本通知規定計征個人所得稅。”
2、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有優惠嗎?
先來看股利分紅的個人所得稅規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5〕101號)規定,個人投資股票,收到股票分紅的繳納個人所得稅根據持股期限不同,應稅所得額的確定不同。持有期限越長,應稅所得額越低。
設立此條的目的在于鼓勵個人投資者長期投資。但對公募基金而言,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是否也有這個要求,并沒有明確的制度可尋,這就可能出現個人直接持股獲取分紅和通過公募基金獲得分紅兩種稅收差異。這是制度規定模糊造成的而不是真的存在稅收優惠。
3、贖回費增厚收益
公募基金費用中一個主要的就是贖回費,有的基金甚至只是因為“巨額”出現的贖回費就使得基金凈值大漲,這種為基金帶來的收益要繳稅嗎?
小編認為要的,要根據要求繳納增值稅。
說到增值稅,又是很讓人頭疼的稅收,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特殊”的投資標的來說,下面主要從資管產品的角度,看看哪些產品不收增值稅?
哪些資管產品不收增值稅
1、非保本產品不收增值稅
根據相關稅法規定,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收益,不屬于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稅。
2、非標產品是否需要繳納增值稅
非標資產,就是上文小編提到的相對“特殊”的資產,到底該不該繳納增值稅,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模糊不清的。其實不能以是否為非標產品來分類是否繳納增值稅,而是應該看這個產品是否是保本型產品。
首先,什么是保本型產品,顧名思義就是保證本金不受損失的產品,體現在產品上會產生多重形式,下面就來舉幾個例子。
1、底層標的為應收賬款或者商票
這種資產是存在債務人喪失還款能力,導致無法兌付的信用風險,看似是非保本產品。
這時候我們還要看產品設計中的關鍵一環就是增信措施,是否存在擔保、保證承諾或者差額支付,如果存在,那么這個產品就比照保本產品處理,是需要繳納增值稅的,計算公式就是標的資產增值部分*3.26%。
如果什么增信措施都沒有,那么這個產品不認為是保本產品,是不需要繳納增值稅的,不過小編覺得沒有增信措施的這類非標產品還是很難做的,除非資質特別特別特別好,而且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是匹配的,有這樣的客戶請給小編來一打,多少都不嫌多!
2、底層為資產支持證券次級
眾所周知,資產支持證券次級是作為一種增信措施存在的,作用與差額支付、擔保類似,都是對優先級保證兌付的一種增信,在這種情況下,次級是存在損失的可能性,而且交易結構中的差額支付和擔保都是針對優先級的,并沒有給次級資金提供兌付保障,那么次級理所當然是作為非保本產品計算的,因此也是不需要繳納增值稅的。
3、底層資產為股權投資
小編認為單純的股權投資,獲取的投資收益是非保本的收益,自然是不用繳納增值稅的。不過肯定有小伙伴會問,那明股實債產品呢?首先小編要說的是,明股實債呢并非是一個法律概念,因此也沒有明確的相關規定。
不過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備案管理規范第4號》中有對明股實債解釋:具體指投資回報不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不是根據企業的投資收益或虧損進行分配,而是向投資者提供保本保收益承諾,根據約定定期向投資者支付固定收益,并在滿足特定條件后由被投資企業贖回股權或者償還本息的投資方式,常見形式包括回購、第三方收購、對賭、定期分紅等。
明股實債就像是一種債權股權混合產品,可能會存在兩種認定一個是被認定成股權,一個是被認定成債權。對于被認定成債權的,要看相關文件或合同中是否存在保本表述,在這里要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不過小編在這里想說的是對于“明股實債”,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存在雙重標準,這也就非常有可能出現上述企業所得稅按“股權投資”征稅,但增值稅按“債權投資”征稅的現象。
今天深圳部分“解封了”!祝賀可以搞錢的小伙伴了,小編也想趕緊回單位上班,畢竟“錢袋子”和“米袋子”都余額不足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金融二叉樹”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讀懂金融產品稅收——那些產品不收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