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
由于近期貨幣政策轉向,發債成本升高,“疫情經濟”的寬松環境不再,融資呈現一定程度的緊縮。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8月信用債推遲或者發行失敗的規模達566.97億元,僅次于今年4月和6月的規模。從原因來看,多數發行人均表示取消或推遲發行主要是由于市場原因。
另一方面,雖然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終于轉正,達到或略為超過去年同期水平,但在積極財政政策下,今年的財政支出壓力顯著超過去年,使得地方財政壓力仍處于高壓狀態。
非標融資價格攀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依賴于財政支持、借新還舊的城投再次出現了資金壓力。公開市場融資的規模收窄、成本上升;但到期債務仍需要償還。尤其是AA及以下評級的城投,紛紛開始轉向非標融資,通過其他渠道獲得資金,來避免債務違約的風險。
因此,近期許多地區發行的定融產品的價格出現了明顯攀升。山東某區的定融產品銷售價格已經達到了9%,西南地區某縣級市甚至達到了10%;考慮到定融產品還需要較高的銷售費用與一定的管理費用,這些地區的實際融資成本已達到12-13%甚至更高。
這與上半年資金相對寬松的情況呈現出明顯的反差。不斷上升的融資成本反應的是這些地區的財政緊張與償債資金壓力不斷增大,也將影響到城投債務的兌付情況。
資本金需求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積極財政要求大量實物投資,在地方專項債券與特別國債等定向工具上加碼頗多。許多地方為了獲得這些資金的支持,往往積極申報,但在申報成功、下達資金后,地方財政卻無力籌集項目資本金,只能要求城投進行“自籌”。
因此,雖然上半年的城投融資頗為寬松,上半年的凈融資額達到了1.6萬億,但在償還債務、彌補財政支出后已經所剩無幾。在基建投資不斷落地后,各地城投還要面對資本金不斷到位的剛性壓力,導致實際財政狀況頗為緊張;考慮到四季度的償債壓力,城投融資的困境已有重現之勢。
財政縮表加劇風險
由于各地的財政收入出現了一定的下降,盡管有專項債券、特別國債與財政赤字的補充,但一些償債壓力比較大的地區仍然出現了財政支出下降的縮表情況。在財政無力支援城投、反依賴平臺輸血的時刻,城投的債務風險著實不容樂觀。
如債務壓力較大的西南某省,今年1-9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2956.19億元,減支790.9億元,下降21.1%;若非上半年的融資環境寬松,該省的平臺恐怕早已無法堅持下去。如果融資環境持續收緊狀態,恐怕風險事件很快就將重現。
另一方面,由于2015年之后置換存量債務的地方債券進入了償付高峰,財政壓力的態勢可能進一步加劇。如三季度的地方債券償還量已經達到了7712.03億元,超過了今年上半年總和;在后“疫情經濟”時代,財政收入的恢復也并不理想,甚至還有進一步減稅降費、緩征緩繳保企業的可能。
總的來看,如今的城投們再次到了“自力更生”的時刻。在財政壓力不減反增、市場環境不容樂觀、債務償還日漸臨近的時刻,如何保住債務的兌付、不出現風險、堅持活下去,就是今年最大的任務與目標。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財政緊張、融資收緊,城投風險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