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桿姐
來源:杠桿地產(ID:Property-Market)
前段時間,廣州針對舊改項目的一場大核查,讓背后參與“游戲”的房企浮出水面。其中惹人注目的是雪松集團。
據網易清流工作室,在廣州舊改項目里,雪松控股旗下的廣州雪城投資有限公司(雪城投資)引入新股東——廣州老牌國企科學城集團,并持股12.9%。
同時,雪松控股將持有的雪城投資部分股權質押給科學城集團。雪城投資旗下設有全資子公司廣州市景騰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龍湖街何棠下村三舊改造工作。
在廣東以外的人看來,雪松系似乎是一家幾乎“隱形”的集團公司,主體沒上市,也不如恒大那樣有極高的知名度。
更有戲劇性的是,一邊傳來雪松集團今年連續4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喜訊,另一邊關于雪松系旗下產品的兌付危機也在鋪天蓋地被報道,另外還有旗下上市公司雪松發展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告知書。
雪松集團,到底在玩什么“游戲”?
01低調的世界500強
2018年,一年一度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其中坐標位于廣州的有三家,南方電網、恒大、雪松集團。彼時雪松集團首次入榜,民營背景,和諸多大佬站在一起,顯得尤為耀眼。
據當時的南方+報道,2017年,雪松控股營收突破2210億元,排名361位。

2021年,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雪松控股)以338億美元(約合2334億元人民幣)營收,359位的排名,蟬聯《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排名比四年前升了2位,可喜可賀,但從總營收來看,相比4年前的增幅不算大。
在如今雪松控股的官網上,杠桿地產看到了雪松系的大致版圖,跨度巨大的各種產業,比如大宗商品產業集團,參與全球礦業開發,通過在全球多地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及深層次產業合作,為市場提供資源性產品;
大宗商品供應鏈集團,圍繞“資源開采及采購—大宗商品交易—供應鏈服務—產品高端制造及分銷—物流倉儲”的大宗商品全產業鏈,提供各種服務;
化工產業集團,專注于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研發和高端制造。旗下有一家上市公司齊翔騰達,是全球產能最大的甲乙酮和順酐生產企業;
產業投資集團,集產業投資及培育、城市綜合開發及配套服務、輕資產輸出等城市服務全產業鏈運營能力于一體;
雪松國際信托,雪松旗下金融服務主要平臺,前身為江西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也就是中江信托。追溯雪松系的前身,與地產密不可分。相信廣東的桿友很多都聽過其創始人張勁的傳奇故事。1971年11月生于廣州,祖籍湖南,深圳大學金融系畢業,和馬化騰是校友。
1989年張勁投身股市,經歷了上證綜指從100點左右漲到1000點+,也經歷了深發展暴漲1000多倍,可以說是看著我國資本市場一步步走向繁榮。
從公開報道來看,張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這從他1997年撤離資本市場,轉型房地產可以窺見一二。
這兩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一世界金融危機,其二第四次房改啟動,取消福利分房,建立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
1997年,張勁炒股收獲第一桶金后創立了前身君華地產,第一個項目就是把爛尾項目華達山莊改造成了高端別墅項目“江南世家”。張勁和他的君華地產借此在業內揚名。
02 野心與“累贅”
和其他地產大佬打響名氣后迅速擴張不同,從之后君華地產(雪松集團)的發展脈絡來看,張勁似乎是有著更大的野心。
房地產領域,君華地產只是在廣州繼續慢慢耕耘,同時進軍有色金屬貿易、金融投資、汽車銷售、大宗商品領域等板塊。戰線越拉越長,領域越來越廣。
但張勁從未放棄房地產,公開報道顯示,2005年后,雪松集團退出創投業務,將主要精力又回到房地產業務。
2008年金融危機再次席卷全球,雪松開始收縮房地產業務,轉向消費、金融,以及后面的煤炭;
可能是因為玩得有些跳脫,雪松集團應該是沒有趕上此后房地產業務起飛的風口。直到這兩年才開始關注起自己這塊曾經的強項。
比如頻頻出手廣州舊改項目。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雪松賬上資金只有63億元,其中34億元還處于受限狀態,而其拿下的廣州黃埔區何棠下村舊改項目成本就要133億。
還有此前2020年,根據焦點財經的報道,雪松先是挖來原協信控股集團副總裁王信琦,擔任雪松控股集團副總裁。王信琦離開后,又邀請原鑫苑集團總裁李尚榮加盟。
反而因為信托業務的問題,雪松把自己搞得一身泥。
那是2018年的初冬,11月29日,銀保監會批復公告顯示,同意雪松控股受讓領銳資管、大連昱輝、天津瀚晟同創和深圳市振輝利合計持有的中江信托71.3005%股權。這四家均為“明天系”殼公司。
彼時財新報道,此次交易的對價將在300億元左右。《證券市場紅周刊》消息,收購可能的成交價在150億元左右。
但2018年的雪松集團似乎也并不富裕。雖然位列財富500強,但作為雪松控股經營主體的雪松實業,當年6月末的總資產大概600億出頭,總負債350多億,其中有息債務接近200億,凈資產不到250億。
而且作為明天系下面的一塊燙手山芋,中江信托一度被稱為“暴雷王”,給雪松集團留下的是30多個逾期項目,本金總規模共計約79億元,涉及投資者2400人左右這樣一個“爛攤子”。
更疑竇叢生的是,在接盤之后,媒體曝光其“長青”信托產品存在220億元底層資產疑似“自融”的消息。
雖然雪松隨后進行了“辟謠”澄清,但相比看上去有理有據的報道內容,幾條言簡意賅的公告似乎并不足以平息輿論質疑。此后又被曝出其“長青”系唯一合作方文心保理關聯股東涉非法集資,實控人意外身亡……
企業預警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雪松實業有息債務191.55億元,長期債務72.69億元。負債總額498.80億元,資產總計911.86億元,杠桿地產計算了下,資產負債率大概是54.7%。

其中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30.06億元,短期債務234.45億元,對短期債務的覆蓋率下降至12.82%,2018年末這一數字還是25.80%。
如此來看,雪松系拿下廣州最大舊改項目后,又找國企幫忙,就能理解了。
現在的問題是,在地產不景氣,信托業務又危機的如今,穿越了數個行業周期的雪松集團,會讓自己活得更好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杠桿地產”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