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彭彥杰(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財富管理中國區總經理)
來源:財視中國(ID:caishiv)

上圖為發言嘉賓 彭彥杰 (攝于“第十屆HED峰會”)
以下為彭彥杰總經理于峰會的部分演講內容精選:
疫情之下,全球投資節奏放緩,但投資者對ESG的熱情反而增加了。
近年來,無論國際還是國內市場,專家學者、投資者等對ESG的關注度逐漸上升,特別是私人銀行的超高凈值客戶,這逐漸成為一種投資趨勢。許多投資經理也開始把ESG納入投資的一環。
ESG投資受到持續關注
在投資世界里,我們更應該關注投資的可持續性。廣義上,ESG投資理念包括社會責任投資、道德投資、影響力投資、綠色投資等。在投資的整個生命周期,ESG投資可以整合融入各個環節。根據德意志銀行20多年的投資經驗,在投資決策中加入ESG可以提升績效并降低相關風險。
長遠來看,傾向于ESG投資的人群規模將越來越龐大。相關統計顯示,到2025年75%的勞動力應該是千禧一代,其中93%的人認為社會和環境影響對投資決策很重要。
近年來,全球ESG投資的規模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增速顯著。在亞太財富管理市場,根據最新統計,第三季度流入可持續投資的資金環比增長75%。截至2020年4月26日,全球范圍內簽署PRI的機構總數為3034家,中國有40多家,占比僅1.3%。但另一方面,1.3%也意味著中國綠色金融及ESG的成長空間潛力巨大。
監管方面,全球監管對ESG投資的關注度顯著上升,與ESG相關的法規近年來激增,并在逐步提高強制性立法水平。2016年起,“綠色金融”被正式納入G20峰會議題;2017年,中國、法國、荷蘭等8個國家央行和監管機構聯合發起成立“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合作網絡”;2019年6月歐盟委員會技術專家組發布了《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
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關注責任投資,國際金融公司發起的可持續銀行網絡成員國數量已增加到38個,成員國遍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幾大洲。
中國的ESG投資
國內的ESG投資關注度不斷上升。中國的ESG投資已經有十多年歷史,2003年起,有關部門就陸續出臺ESG的相關法規;據統計,從2016年到今年上半年,國內各級政府出臺的綠色金融、可持續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指引達到623條。與此同時,2011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發布數量持續增長。在今年上半年,發布ESG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已達到1280家,未來這一數字還會持續增長。
中國主要責任投資類型包括綠色信貸、可持續證券、可持續股權投資和綠色產業基金。其中,綠色信貸規模今年突破10萬億大關,達到11.55萬億元;綠色產業基金則從2019年的91.61億元增長至目前的946.61億元,增長近10倍;與ESG相關的公募基金,其規模較去年增長2.5倍,突破千億。泛ESG指數也穩步上漲,平均每年增加4家左右。而如此快速的成長與監管層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客戶的投資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盡管仍有44%的投資者未聽說過責任投資、而且聽說過的投資者中有不少對其了解有限,但在了解的這部分投資者中,超過80%的投資者會在投資中考慮ESG因素。至于機構投資者,90%左右支持ESG責任投資原則,不過在實踐上,大部分仍在探索階段。
高凈值人群在投資中考慮ESG因素十分重要,因為我國會持續開放市場,未來會有更多國際投資者來到中國,他們投資習慣符合ESG原則。另有調查顯示,歐洲機構75%的受訪者表示計劃在兩年內停止購買非ESG產品。同時,更多的私人銀行也在關注ESG投資。這是因為私人銀行的客戶以企業家為主,ESG投資可以為此類客戶提高投資績效、降低風險,尤其是在市場大波動的時候。
在投資中融入ESG因素,中國起步晚于歐美,但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引領地位將明顯為中國責任投資的發展提速。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發展最早、占比最大,增長穩定,綠色債券則是后起之秀,發行量逐年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市場。同時,盡管目前中國責任投資公募基金不足全部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規模的2%,但發展速度很快,預計ESG公募基金產品未來將迎來快速發展。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財視中國”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