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繼前幾日確定積極財政政策還將繼續之外,今日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還明確了財政政策與政府投資的其他要求;主要包括保證財政支出強度與加快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
結合近期疫情反復帶來對經濟與就業的巨大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經歷了貫穿2021年的風險防范與整頓工作過后,2022年的積極財政力度將再次有所增大,結合新一輪財政制度改革,推動財政支出形成有效投資:
開明渠堵暗道,地方債全面發力
隨著降準政策的落地,以及外部形勢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地方債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隨著制度與時機的成熟,如今是新一輪地方債大發展的關鍵時刻。
不僅地方專項債券可以隨著積極財政再次處于高位,發揮財政支出強度與進度應有的作用;地方隱性債務的置換工作也有望再次擴容,既可以進一步防范債務風險,也可以優化地方債務結構、幫助地方政府行穩致遠。
因此,明年將是地方債務再次“開明渠堵暗道”的關鍵之年。在強調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要求下,進一步嚴格執行15號文的各項規定,同時做好地方專項債券、中央及地方專項資金、定向轉移支付的支出工作;按照政府投資的各項要求,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財政聯動貨幣,基建市場化可期
在過去數次經濟提振的措施中,貨幣政策對地方基礎設施投資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這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通過政府融資平臺進行融資,貨幣政策對寬松經常意味著地方政府廣義債務率的增長。但在目前嚴控地方隱性債務、逐漸剝離城投隱含的政府信用、城投的債務風險快速上升后,這一邏輯并不直接成立,而是將成為基建市場化的“東風”。
為了提高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率,也結合市場化改革的要求,目前制度上開始推動基礎設施進行項目收益自平衡的市場化模式,通過市場制度來判斷基礎設施項目是否應當投資、值得投資。并且,以此為核心的片區開發、城市更新項目在全國多地迅速落地,也證明這一模式代表著基礎設施投資的未來。
因此,隨著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聯動、宏觀上鼓勵這類項目的投資與落地,借此形成有效投資以及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基礎,未來的基建市場化模式發展將再次加速;無論是收益自平衡的項目、還是存量基建資產的盤活,都將迎來新一輪的浪潮與契機。
適度超前基建,助力經濟內循環
今年三季度時,高層講話就提出“推進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在如今內需相對疲軟、經濟循環尚不暢通的當下,經濟工作會議無疑是確定了這一政策的落地;對于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內循環以及補短板強弱項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得到更大力的支持。
這意味著未來基礎設施的投資重點將有所變化,并且中西部地區、可用財力較弱地區以及老城區等短板地區將得到更多支持,促進地方經濟運行的穩定與循環。
這也意味著中央財政將對一些重點領域推出更多的定向支持政策與資金傾斜,幫助一些不能市場化運作的項目也得到對應的支持;既是將財政資金作為推動內循環的重要工具,也是彌補部分市場化制度不能完全支持與起效的弱項。
推動共同富裕,加強財政再分配
本次會議再次強調了共同富裕,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而作為再分配的重要工具,財政支出也將在這方面出現新的變化,將財政支出作為調節收入差距的抓手,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以此來實現有效投資、提高人民滿意程度的目標。
這意味著未來的政府投資項目與基礎設施發展理念將有新的改變,投資重點也將隨著遷移。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會進一步推廣“資源橫向補償制度”,不僅要求政府投資項目的受益者要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還將項目的市場化收益部分用于補償公益性、兜底保障的民生項目。
如我們將看到城市更新項目中將更多的收益用于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老舊小區改造。片區開發中的土地溢價用于彌補公共服務的運營支出。
在明年這樣的財政大年中,不僅支出規模與力度值得期待,由此伴隨的各項改革落地,同樣值得期待。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又一個財政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