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喬士倩
來源:敲響法槌(ID:qiao18305313373)
【裁判要旨】
股東提起代表訴訟后,經法院主持,訴訟各方達成調解協議的,該調解協議不僅要經過訴訟各方一致同意,還必須經過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股東所在的公司和該公司未參與訴訟的其他股東的一致同意,人民法院才最終出具調解書確認該調解協議。
【最高人民法院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二終字第123號 浙江某公司等損害公司利益糾紛案
【裁判規則】
一、調解系自愿,合法。
本院經審查認為,以上調解協議是各方當事人在自愿基礎上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二、調解經過公司全體股東的同意。
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僅經過了提起代表訴訟的股東以及作為訴訟第三人的公司的同意,而且也已經經過了公司的其他所有股東的書面同意,所以調解協議沒有損害公司及其股東的利益。本院對以上調解協議予以確認。
【引申--九民紀要規定】
第27條 股東代表訴訟的調解
公司是股東代表訴訟的最終受益人,為避免因原告股東與被告通過調解損害公司利益,人民法院應當審查調解協議是否為公司的意思。只有在調解協議經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通過后,人民法院才能出具調解書予以確認。至于具體的決議機關,取決于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章程沒有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公司股東大會為決議機關。
一、股東代表訴訟允許有限制性地調解
股東代表訴訟限制調解,在于它的特殊性,原告股東行使的是第三人公司的權利,原告股東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為預防和事前威懾作用及事后彌補作用,允許一定條件的股東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但為防止可能存在的與被告串通,達成和解,損害公司或其他股東的利益,從而達到“一事不再理”及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的現象,有必要限制調解的權利。
我國公司法對股東代表訴訟的調解沒有明確的規定,新的九民紀要為統一裁判思路,對此類案件規定了允許有限制性的調解。
二、關于股東代表訴訟中原告股東撤訴的問題。
根據《民事訴訟法》關于撤訴的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上述是對于一般案件撤訴的有關規定。股東代表訴訟更具有其特殊性。特殊在于該制度的初衷,避免損害公司及其他股東的利益。這也是法院在審查是否準許原告股東撤訴的標準,以此決定是否準許其撤訴。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敲響法槌”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