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相傳,并購、以及重組,有“十談九不成”之說。
除卻惡意發起者外,絕大多數談不攏的局,都是目的性不確定。
簡單說,為何買/賣,何以取/舍,都沒想好。
想當年,“攜程”動創業念頭的時候,直接收了當時的業內第一。
其理由很簡單:節約時間。
至于價格,人家根本無所謂。
因為,“攜程”知道,
跟花時間攢經驗值相比,
跟未來的成長空間相比,
今天的“巨無霸”或許只是滄海一栗
充其量也就一澮。
“九不成”之外的無法成的局,則是因為有“硬傷”。
比如連續虧損三年且凈資產為負以及證監會稽查未結
甚至時間已過九月末……
雖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問“早干嘛了”
但,這畢竟也算一個局。
怎么破?
破局,最忌“亦步亦趨”,“按圖索驥”
魯迅早就曰過: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更不成其為路
因為——“輕車熟路”
成熟的路都是留給車行的,不許人走
人,只能披荊斬棘“另辟蹊徑”,
至少、在并購圈就是這樣的。
如何破局?
貴在破
所謂——不破、不立
如何破局?
還貴在識“局”這個字
很多人窮其一生
都不知道“局”字何解……
如何破局?
更貴在“破”、然后“立”
也就是重新搭一個結構
如大宋將軍岳飛所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重新上市”
現代最擅長重組者
毛澤東也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這叫分拆式重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指的是破產重整
可見
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如果就體積而言,并購分散購、團購和重大收購。
散購無關痛癢。
團購分集約化的散購和類重大收購兩大類。
重點說后者:重大、或類重大收購。
既為收購,就不是“反向收購”,于是會涉及估值問題。
人人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但在資本市場上,太精了也是有問題的。
2016年,筆者遇到一位游戲界的新秀才俊,正在謀求借殼上市。
在借殼+利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驅使之下,當事人多會選擇“高估”自己。
早在證監會警示“雙高現象”之前,筆者就對輕資產高估值不太以為然
——注意,是“不太”,但還是尊重“以為然”的????
于是,筆者對該才俊建議:
你調低估值,我配套部分現金支付,你拿套現資金增持股票
如此即可多贏。
他們的手機屏保用的是深大的小馬哥前近照
他們喝的可樂罐上都寫著“我看好你哦”
他們的表情充滿蒙娜麗莎迷之微笑
他們眼里滿是成百噸的金錢
唯獨忘記了殘酷的成本——時間
并購
最終并的是文化,購的是能力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破產視界”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游刃有余」論破局和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