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 小債看市
來源| 小債看市(ID:little-bond)
受疫情和行業寒冬影響,“國字頭”房企也扛不住了。
5月27日,綠地控股(600606.SH)公告稱,受疫情及行業逆風影響,公司5億美元債正在尋求展期。
公告顯示,綠地控股正在征求“GRNLGR 6.75 06/25/22”持有人對擬定契約修訂和豁免的同意,包括延長票據的到期日、加入發行人在到期前贖回全部或部分票據的贖回權、先行支付原到期日未償還本金的10%等。
美元債擬展期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綠地控股美元債展期,此前已有風聲,并在資本市場引發震動。
5月26日下午,綠地控股所有境外美元債突然暴跌,而且大量PB都在往外拋售債券,其中上述5億美元債暴跌25美分。
27日上午,綠地控股存續美元債繼續急速下跌,其中該5億美元債再次下跌25美分,報價低至40美分以下。
同日,綠地控股召開了固收投資人電話會議,管理層對2022年6月25到期5億美元債的展期表示遺憾和抱歉。
會議稱,今年3月中下旬上海爆發疫情,全國50%售樓處關閉,綠地控股合同銷售額4月同比跌幅57%,5月跌幅也較大。
因此,綠地控股針對6月份這筆債券進行征詢,展期一年,且加入了一個認購期權,只要公司恢復償付能力,就能全部贖回。
盡管此前,綠地控股在美國紐約賣了兩棟樓,交易對價3.6億美元,但因開發貸1.8億美元,且公司僅擁有70%股權,再加上扣除傭金款項,回到香港的僅剩下5000萬美金,不足以覆蓋償還金額。
綠地控股表示,公司計劃3年出售2000億資產,每年500億-700億,包含自持商業、辦公樓和酒店等。其中一季度已經推出55個大宗項目,合計132億元。
近年來,綠地控股嚴重依賴房地產銷售、資產處置和在岸銀行貸款再融資所產生的現金流,以滿足公司到期短期債務。
《小債看市》統計,目前綠地控股存續美元債11只,存續規模42.7億美元,其中一年內將有26.2億美元債到期,公司面臨集中兌付壓力較大。
存續美元債
今年下半年,綠地控股將有5只境外債到期,其稱有能力兌付后面的債券,公司內地銷售回款主要取決于疫情和銷售情況,預計6月份能恢復到之前水平。
此前,綠地控股信用資質已惡化,多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其評級。
5月23日,標普將綠地控股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B-”,并將公司擔保的高級無抵押票據長期發行評級從“B”下調至“CCC+”。同時將綠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評級從“B”下調至“B-”。所有評級都被列入負面影響信用觀察名單。
標普認為,綠地控股的流動性在未來12個月內仍將面臨壓力,公司將現金資源用于償還債務,其可用現金被大量消耗。
不過,綠地控股稱境外評級下調不會造成擠兌,公司融資結構74%是銀行貸,境外的貸款僅占3%。
據官網介紹,綠地控股是一家全球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創立于1992年,總部設立于中國上海,在中國A股整體上市,并控股香港上市公司。
綠地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消費、金融、健康、科創等產業協同發展”的多元經營格局,連續十年入圍《財富》全球企業500強,2021年位列第142位。
綠地控股官網
從股權結構看,綠地控股的第一大股東為上海格林蘭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其是以張玉良為首的綠地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為27.31%。
另外,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均為上海國資委控股企業,但二者目前并不是一致行動人,其合計持有綠地控股46.37%股份,公司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2021年,綠地控股實現銷售額2902億元,同比減少19%,其中第4季度大幅下降57%。
今年前4個月,由于上海疫情,綠地控股銷售額僅397億元,同比減少56.1%。
據克而瑞數據,2021年綠地控股以2757.9億操盤金額位居房企第11名;以2205.9萬平方米操盤面積排名第6,屬于大型國有房企。
克而瑞數據
2021全年,綠地控股新獲取項目45個,權益土地面積320萬平方米,權益計容建筑面積703萬平方米,權益土地款322億元。
從業績上看,2021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收5447.56億元,同比增長19.4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1.79億元,同比下降58.8%,近年來首次出現“增收不增利”現象。
歸母凈利潤
2021年11月,綠地控股對外宣布,將公司所屬行業類別由"房地產業"變更為"土木工程建筑業",正式開始轉型之路。
因此,綠地控股“房地產”和“基建”兩大主業并駕齊驅。其中基建業務全年完成營業收入3114億元,占總體收入的53.9%。
2022年一季度,綠地控股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實現營業收入960.51億元,同比下降28%,其中房地產業營收減少30.39%,基建產業減少40%;實現歸母凈利潤25.47億元,同比減少35.24%。
另外,受建筑產業低毛利率影響,2021年綠地控股總體毛利率僅為11.6%,今年一季度為12.74%。
銷售毛利率
截至2022年一季末,綠地控股總資產為14046.3億元,總負債12370.1億元,凈資產1676.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8.07%。
從“三道紅線”看,截至2021年末,綠地控股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83.7%;現金短債比0.81;凈負債率91.6%,,仍有兩條紅線未達標,屬于“橙檔”。
資產負債率
《小債看市》分析債務結構發現,綠地控股主要以流動負債為主,占總債務的88%,占比偏高。
截至2022年一季末,綠地控股流動負債超萬億,其中應付賬款超3000億,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合計有930.19億元。
若再加上302.99億應付票據及交易性金融負債,綠地控股的短期有息負債總規模有1233.26億元。
相較于短債壓力,綠地控股流動性吃緊,其賬上貨幣資金有656.85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21%,不足以覆蓋短債。
并且,綠地控股的資金處于房地產和建筑板塊下子公司或項目層面,被限制在監管賬戶中,無法用于償還控股公司層面債務,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償債壓力。
在備用資金方面,截至2020年末,綠地控股銀行授信總額為4180億元,未使用授信額度有2365億元,可見其財務彈性尚可。
銀行授信
此外,綠地控股還有非流動負債1457.79億元,主要為長期借貸,其長期有息負債合計有1262.13億元。
整體來看,綠地控股剛性債務規模有2495.4億元,長短期有息負債規模相當,帶息債務比為20%。
從融資渠道看,綠地控股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境內外發債、股權以及股權質押等方式融資。
截至2022年5月,綠地控股第一大股東格林蘭累計質押24.09億股公司股票,占其所持股66.35%,占公司總股本的18.85%,可以看出質押率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綠地控股籌資性現金流凈額多為凈流出狀態,說明其融入資金不足以償債,公司融資渠道有限,再融資壓力較大。
籌資性現金流凈額
近年來,為了降負債緩解資金壓力,處置項目資產成了綠地控股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今年5月,綠地紐約太平洋公園項目中的兩棟公租公寓樓順利出售,合同總金額為3.15億美元;同時綠地紐約太平洋公園項目另一金額為1.5億美元的物業大單已完成簽約,綠地洛杉磯大都會項目等相關物業正推進銷售、強化運營。
除美國項目之外,2021年澳大利亞悉尼綠地中心項目順利竣工交付,回籠資金逾34億元人民幣。
2020年,韓國“濟州島第一高樓”夢想大廈項目竣工交付、加拿大多倫多綠地君峯公寓項目竣工交付及入住,分別回籠資金約41億元和約22億元;悉尼鉑瑞酒店、日本千葉海港城等項目也陸續實現資金回籠。
據披露,目前綠地控股已通過海外輕資產轉型回籠資金超百億元。
總得來看,綠地控股銷售疲軟,業績下滑,對債務和利息的保障能力惡化;債務負擔沉重,資金流動性緊張;融資渠道有限,再融資壓力較大。
從25歲當上村支書,到30歲出頭下海從商;從做城市綠化開始創立“綠地”,到順勢進入房地產,如今的綠地也已三十而立。
上世紀90年代,36歲的張玉良放棄了在上海市農委住宅辦的穩定工作,開始下海創業
當時,在上海政府主導下,一批政府性公司打頭陣,舊城改造項目蓬勃發展,許多帶有國營性質的房地產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綠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
1997年,綠地已成為上海房地產的龍頭企業,同年以張玉良為首的綠地職工持股會成立,并斥資3020.43萬元獲得綠地18.88%的股份,由此綠地從傳統國企變身為股份制公司。
之后,張玉良陷入了一段與國資力量長達28年的“博弈戰”,2014年綠地房地產銷售額超越萬科,登頂“宇宙第一房企”。
2015年,為實現借殼金豐投資登陸A股,綠地在張玉良主導下,規避了《公司法》限制,將1000個擁有股權的員工拆分為32個小有限合伙形式,共同組成了上海格林蘭。
在這一過程中,綠地只花費了公司的注冊款項,便實現了對當時市值近3000億元公司的控制。此時,綠地控股已是一家沒有實際控制人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當年8月,綠地控股正式借殼上市,上市首日市值高達3054億元,超越了萬科,成為當時A股市值最高的房地產企業。
“綠地式混改”至今仍是商業社會中具有代表性的混改案例,作為混改中的“勝出者”,以張玉良為首的職工持股會,在上市后一直穩坐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同時又讓綠地能以國資參股的的身份在日后的發展中獲得資源傾斜。
隨后,綠地提出"大基建戰略",持續加碼建筑及相關產業的業務,使得其基建產業規??焖偬嵘?,并在2020年之后營收規模首度超過房地產業務。
近年來,綠地控股相繼控股了廣西建工、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等各地建工集團,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機遇下,大基建板塊發展迅速,業務范圍覆蓋和規模已相當大。(作者微信:littlebond1)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小債看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