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洪七公
來源:鐳射財經(ID:leishecaijing)
消費金融公司在第二個十年的開局有些糾結。一方面行業風險出清,監管釋放政策紅利,頭部機構業績穩定并開啟IPO熱潮;另一方面行業利率下行,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模式難以為繼,在有限的定價空間里紛紛上移客群,所面對的內外部競爭壓力倍增。
去年以來,監管政策、行業趨勢加速重構消費金融市場格局,資產端和資金端的監管空白被填補,消費金融重新回歸本源。在這個變局節點,兼顧牌照、消費、科技屬性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漸成主流。
在各類消費金融主體中,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業態,經過十年市場經驗沉淀,基于牌照優勢和數字技術能力,成為消費金融領域資源配置的主力軍。其中,以招聯、興業、馬上消費金融為代表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消費金融市場里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消費金融服務回歸持牌展業,同時也面臨利率下行、內源性風險上升、巨頭涌入的競爭局面。與上半場的跑馬圈地相比,消費金融公司在行業趨于理性競爭的環境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資產負債優勢,通過科技生態精細化運營耕作存量市場。
就市場現狀而言,資本已逐漸將目光投向資金、資產良性循環,科技屬性突出的消費金融公司,這也意味著具備良性生態的機構將迎來價值重估。目前持牌消費金融行業已有招聯、馬上、中原等宣布上市計劃,穿透這幾家機構的業務即可發現,上市的底氣來源于可持續盈利能力和領先同業的科技金融生態。
風物長宜放眼量,消費金融公司若想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突圍,必須堅持長期主義。通過科技提升金融服務的質效,構建資產的價值循環,才能保持業績穩定輸出。當然,這也是一家成功的金融企業穿越周期的必由之路。
01
格局重塑
消費金融是信息技術與金融業開放創新的產物,伴隨2013年互聯網金融爆發,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消費金融供給主體紛紛參與到消費金融資源配置中。然而,這些未經歷過完整經濟周期的新金融形態,在展業過程盲目追求規模導致風險激增。
從本質上講,任何關于Tech的金融業態落腳點始終在于Fin。金融業本身與經濟周期有較強的相關性,時刻經受周期律的影響,由于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發展時間較短,數據和模型必然存在缺失和風險,倘若不對金融與科技有效隔離,基于數字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可能就會放大金融風險的傳染性。
以2017年現金貸整治為起點,監管逐漸收緊互聯網金融風險敞口,隨后互聯網貸款產業鏈上的大數據風控、催收也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近兩年,監管又著手整治金融科技風險,尤其是去年強化對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機構的管理。
消費金融服務由線下全面遷移至線上,監管逐漸引導各類主體保持杠桿與風險的動態平衡。從消費金融產業鏈上的參與者來看,監管著重對非持牌機構加強管理,規范持牌機構與第三方機構的互聯網業務合作。
一系列監管動作表明,消費金融市場從跑馬圈地的拓荒時代過渡到成熟階段,風險在日益完善的監管制度下慢慢出清,行業趨于健康、有序發展。這也為持牌金融機構展業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市場環境。
就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而言,擴容與增長曲線正是沿著互聯網金融趨勢向上爬升,二者曾從線下到線上進行瘋狂的圈地運動,而后在強監管的市場環境中過渡到理性階段。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統計的數據,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規模和貸款余額從2018年開始增速明顯下降,這釋放了持牌消費金融市場從增量轉換至存量的信號。如今,合規展業成為消費金融機構第一要義,在獲客受阻、定價受限、同質產品泛濫、信用風險居高不下等因素倒逼下,一個以持牌機構為核心的格局正在重構。
02
良性循環
在更加理性的存量狀態下,消費金融公司具備可持續增長的業務模式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一方面能抵御突發疫情沖擊,另一方面能靈活應對同業競爭以及周期波動風險。
回顧過往的業績不難看出,一般業績大起大落的消費金融公司都非常脆弱,尤其遇到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營收、利潤、資產質量就不容樂觀。當前,招聯、興業、馬上消費金融等頭部機構已披露2020業績,即使經歷疫情沖擊,這些機構依然保持營收、利潤和資產的穩定增長,也證明了頭部機構已形成資金、資產良性循環的經營模式。
數據顯示,招聯在2016年到2020年分別實現營收11.91億元、41.63億元、69.56億元、107.40億元和128.16億元,營收增速為172%、67%、54%和19.3%。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3.36億元、11.89億元、12.53億元、14.66億元、16.68億。馬上消費金融在2020年也實現凈收入76.04億,凈利潤7.12億,在銀行系機構占據優勢地位的持牌消費金融隊列中穩居頭部。
與此同時,招聯在2020年資產規模首次突破千億。消費金融的貸款投放主要采用批量、預授信模式,面對的客群也較為下沉,這也就是說在營收、利潤和資產規模持續增長的背后,一定有強大的融資造血能力和風控技術。
消費金融公司資金來源主要包含股東存款、同業借款、銀行間同業拆借、銀團貸款、發行金融債和ABS等,除了非標準化融資沒有準入條件,其他的融資渠道均嚴格審核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業績等監管指標。
目前,招聯、興業、馬上等少數頭部機構實現多元化融資,尤其是招聯在依托母行的同業借款和發行金融債方面優勢突出,融資利率屢創行業新低,多層次的資金來源渠道也為招聯提供了領先同業的負債優勢。
由于不能吸收存款,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想做到資產規模千億并實現營收利潤同向上升,確實沒那么容易。這除了依靠資金能力,還需穩定的資產質量支撐。根據已披露的數據,2017年到2020年,招聯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4%、1.93%、1.77%、1.78%。
值得注意的是,招聯、興業消費金融等頭部機構的2020年不良貸款率均是按照60天以上計入不良口徑統計數據。在消費金融公司把逾期60天作為不良貸款的分界線之前,監管對不良貸款的分界線一般定為逾期90天,口徑縮短會增加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資產風險暴露水平。以招聯2020年以60天口徑統計的不良率1.78%為例,相較2019年90天統計不良率1.77%,可以推測出2020年90天口徑不良率低于2019年數據,實現不良率連續兩年下降,資產質量良好。
因此,消費金融公司的業績可持續增長,必然建立在資產負債優勢上,換言之,必須形成資金、資產的良性循環。
03
科技生態
無論是從經營模式角度,還是業績數據角度來看,頭部消費金融公司都在釋放一個強烈的戰略迭代信號:堅持長期主義價值觀的雙線增長思維。它們一邊把長期主義融入公司發展戰略中,提早布局自身科技生態能力;一邊回歸金融業務本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抓住眼前機遇,實現長期目標和短期業績的均衡。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金融機構在獲客成本上升、融資渠道收窄、信用風險高企的展業環境里,與風險周期近距離博弈。金融機構傳統的重線下、重人力的服務模式,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沖擊,生態能力單一、科技羸弱的機構被迫開啟戰略轉型。去年,線下消費金融公司捷信、中銀等機構紛紛宣布全面數字化轉型。
在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的雙線增長邏輯就在于科技驅動,通過數字化能力和資產數字化促進網絡協同和商業擴張,進而實現資金、資產的良性循環。從疫情中的消費金融公司業績來看,以招聯、馬上消費金融為代表的提早進行科技生態布局的機構不僅有效對抗了風險,而且在監管整治和競爭格局突變之后再次鞏固了自身壁壘。
消費金融的科技生態是以數字科技為內核,包含融資、獲客、風控、貸后管理、消費者保護等多項指標。在理性、審慎的原則下,它既提升了貸款投放效率,又保障公司治理趨于完善、風險控制不斷強化,最終為公司帶來持續增長動能。
消費金融公司面對的客群主要為傳統商業銀行難以觸達或者不能有效服務的長尾客群,風險成本相對較高。據統計,從2012年到2017年之間,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0.95%上升至1.74%;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款率從0.56%上升至6.62%,不良率上升近10倍。
消費金融服務線上化后,信用風險在無紙化、快速化的業務流程長中可能被進一步放大。面對復雜的信用風險,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尤其是以線上業務為主的消費金融公司,通過科技生態加以平衡。
以招聯為例,招聯成立之初就創立純線上消費金融發展模式,通過股東生態和自身科技能力不斷擴大資產規模。公開資料顯示,招聯目前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60%,自主研發的“沃信用分”、“GPS漁網”、“圖譜風控”等智能風控技術取得業內領先的應用效果,如實現秒級放貸、欺詐拒絕率2%、重大欺詐風險0發生。
去年11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鼓勵消費金融公司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增加資本補充方式以及強化自主風控能力建設。
對于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監管的愿景非常明確,即科技賦能價值循環,其實這一點已經在率先沖刺上市的消費金融公司身上有所體現。在客群上移、比拼精細化的關鍵節點,科技生態強者才會更受資本青睞并獲得一個不錯的估值。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鐳射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