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信用市場近期彌漫著濃濃的恐慌。民營大鱷要倒霉了,城投信仰要打破了,地方政府要破產了,違約潮要來了…… 大家戲稱信用研究員基本淪為Window shopping,所謂“看債”,果真只是“看看”而已。
這跟媒體的渲染有很大關系。有一種說法,如果你身處英國,天天讀報紙,你會覺得英國明天就要完了。注意力嚴重稀缺的當下,要想追求點擊率,自然要本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對面臨的問題濃墨重彩,以吸引眼球。
每天面對如此多負面信息的轟炸,不得不深思:是否經濟長期低迷即將來臨,而我國也終將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的回答是:不盡然。如此判斷不是因為我是我黨有覺悟的老黨員,也不是因為我屬于盲目樂觀派,而是如一貫堅持的理性基礎上的“信仰”。我堅定看好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極富奮斗精神的個體是我國經濟發展極為扎實的微觀基礎。放眼全球,國人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是很多國家望塵莫及的。這個不是不少公知所謂的缺乏社會保障被逼無奈之舉,其有深刻的歷史淵源。
逐漸集權的中央政府有望打破原有模式,為新一輪發展奠定基礎。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有賴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金融機構”“三位一體”的金融生態。這個模式在一定歷史時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即使在一片喊打聲中,融資平臺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容抹殺的。但任何一種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自我強化,最終危害整個體系的利益。當有地方政府,甚至立志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鄉通高速、戶戶通高速”時;當過剩產能在金融機構不斷輸血下無法實現出清時,投資對GDP的邊際帶動作用顯著弱化。這種建立在地方政府“只管借、不管還”的預算軟約束下,系統性金融風險逐漸集聚。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中低收入陷阱”,就是一種發展模式自我循環無法適應新環境。成功孕育失敗。當一國經濟在一種模式(如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戰略)指導下獲得了較大發展后,就會形成利益集團實現自我強化。逐漸地,模式的邊際帶動作用開始下降,對經濟發展的破壞力逐步體現,陷入所謂的“陷阱”。
能否跨越陷阱,關鍵點在于是否有外在力量打破原有循環。中央政府集權,以強力推動供給側改革,嚴令金融機構降杠桿,逐步實現對地方政府的預算硬約束,有望打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金融機構”的生態循環,給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
可能你會問,中央政府如此大力度的干預,這不是市場經濟的退化嗎?政府不介入市場的案例基本只存在于教科書?,F實中,各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政府力量無處不在。即使是市場經濟確立之初的英國,背后也有政府權力的身影。市場經濟要將自然的土地和社會的人“資本化”,必定會遭遇社會的強烈反彈,如果沒有政府力量的強行介入,市場機制根本無從發揮。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tguwgkg”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看”債人的底層“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