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20年前,我含著“金湯匙”出生,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但我不甘于此,幻想著有一天走出家門自己便是“豪門”。于是我用十年時間南征北戰構建金融控股集團,版圖越來越大,子民越來越多,但日子卻越來越難過。有一天,爸爸對我說,是時候收手了,你得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擺上貨架近半年后,幸福人壽終于“名花有主”。
日前,中國信達宣布,其與獨立第三方誠泰保險及東莞交投集團簽署產權交易合同,擬轉讓幸福人壽的全部50.99%權益,作價或為75億元。
外界預計,這75億元轉讓所得款項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或用于未來的潛在投資。同時,轉讓事項完成后,該公司將錄得未經審核除稅前溢利44.2億元,相當于其2018年全年稅前利潤的23.52%,幾近占到四分之一。
在AMC利潤大幅下滑的今天,這將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利潤來源。而注冊資本分別只有59.7億元的誠泰保險和36.3億元的東莞交投集團,吞下注冊資本101.3億元的幸福人壽,也不愧于“蛇吞象”的比喻。這一吞,誠泰保險一舉將業務范圍輻射到22個省區,而東莞交投集團,也邁出金融投資的第一步。
只是,這一幕,像極了AMC在十年前對金融控股集團理想的追逐。
為什么要買?
AMC在1999年成立之初,預計了十年的存續期。按照計劃,到2009年,各AMC結束神圣使命,回歸母體銀行。
但是,十年存續期到了之后,四大AMC發現,自己回不去了。不過回不去和不想回去還是有區別:經過2008年的大水漫灌,遍地是錢的年代,但凡有塊牌照,金融機構基本上屬于搶錢。
既然如此,回去作甚?
既然不回去,那就自己單干。怎么干?
一是借中央抑制銀行對房地產輸血的機會,對房地產大開方便之門,15%、20%甚至是更高的年化收益率,紛紛流向房地產。所以,信達在港交所上市前夕,被媒體稱為“影子銀行”,其實,這不冤枉。頂多算是信達這個AMC的老大哥,代各位兄弟受過罷了。
二是大買特買牌照。金融是什么?金融是稀缺資源的配置。什么最稀缺?錢?牌照?土鱉才選擇錢呢!
AMC作為非銀機構,證券、銀行、保險作為傳統的三大牌照,必須齊全。信托、基金、租賃也比較熱門,沒這三張卡,怎么召喚神獸啊。
當然,買的過程,稱要構建金融控股集團。
一路買下來,信達和華融在港上市時,基本都將一個同樣的故事:以不良資產經營管理為主業,投資業務和綜合金融服務業務并舉的發展戰略。
所以,很難說“買”之前有什么明確的打算,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金控格局的形成是AMC發展過程中不得已的選擇,是脫離當年監管機構限定的10年存續大限、走上商業化轉型、可持續發展的痛苦過程。
怎么又賣了?
作為國家財政部控股的公司,買買買很容易。但是,買了之后如何掙錢,方顯真水平。
以保險公司為例,信達財險2009年成立,但自2013年起保費規模徘徊于30億元,成立以來僅有2013-2015年取得微薄利潤,其他年份全面虧損,累計虧損近10億元。
終于,2017年4月,中國信達失去了耐心,將大股東之位拱手讓于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而信達財險也正式更名國任財險,總部從北京遷往深圳。
彼時,就有人猜測,作為信達財險孿生姐妹的幸福人壽,如果不能盡快扭虧,很可能也難逃被出售的命運。
今日現實,一語成讖!
作為同業公司,東方資產名下的中華聯合保險,依靠母公司的加持,一度實現了保費增速和承保利潤的雙超行業,但自2016年負增長以來,增速持續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2018年,公司經過一系列調整,保費增速與行業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而長城資產旗下的長生人壽,更是深陷長年虧損的泥淖,2019年甚至下達的任務目標是虧損1億元。
西諺有云,business is business。尤其是近年來,財政部對各家AMC的考核日趨嚴格和科學,加上監管從嚴從緊,四大AMC盈利壓力陡增。
面對虧損不止的子公司,是及時止損,果斷出售;還是坐等良機,再圖良謀?信達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如公告中所言,該交易還需要中國銀保監會批準。但是,作為會管企業,數十億的交易,擺上貨架前中國信達就履行了前置匯報程序,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而具體的批準,只是時間的問題。
信達用十年的時間,證明自己沒有保險的基因,只是,這一路,走的有點長,付出的代價有點大。
金控集團協同業務的迷思與祛魅
在金控集團構建上,協同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熱點問題。
學者、專家一直在論證金控集團的協同業務如何走、走向哪里的問題。
但是,至今為止,國有金融控股集團,無論是以銀行、保險和證券等典型金融機構為核心進行構建,還是以AMC非典型金融就為核心進行構建,金控集團的未來發展路徑仍不明朗,實際發展效果,也不盡人意。
反倒是民營的平安集團,在金控集團的發展上,蹚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在業務實際開展過程中,協同業務甚至淪落為一個議價的手段,通過強買強賣、半推半就的方式,內部進行雙向記賬,制造虛假繁榮。
以四大AMC為例,總部都設置有機構協同管理部或者子公司管理部之類的部門,對集團內協同業務進行歸口管理。
長此以往,子公司的市場能力逐漸退化,成為市場化競爭中的“古董”。一旦母公司業務發展遭遇瓶頸和寒流,無力進行外部“輸血”,內部“造血”功能萎縮甚至喪失的子公司,長期虧損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局。
用“升維思考”的眼光去看協同業務,這本質上是企業“做大”與“做強”之間的擺布和考量問題。
如果子公司不大或者不強,不能有效的為母公司的經營業績“錦上添花”;反之,如果母公司“不大”或者“不強”,母公司難以長期為其“雪中送炭”。
換言之,如果子公司和母公司都是“大”且/或“強”,協同業務收入是其利潤版圖中的一部分,則完全可以無視其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AMC的協同業務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母公司足夠強大,能夠為子公司市場化發展提供助益,善莫大焉;如果子公司在遵守關聯交易和內部交易監管條件,為母公司“錦上添花”的同時,在市場中也爭得一席之地,亦善莫大焉。
或者說,即使存在協同業務,也是強強聯合,不是強弱協同,更不是弱弱相濟。
AMC的斷舍離不那么容易
信達資產收購的南洋商業銀行,召來市場對其主業發展的隱憂和質疑,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資本市場其實不相信協同,更相信實力。
東方資產盡管曾經羸弱,但是,矢志做中國“安聯”,多年深耕證券和保險兩大業務,東興證券上市,中華聯合保險經過調整逐步走上正軌。
實際上,多年以來,不良資產板塊和金融服務板塊之間如何取舍、如何協同、如何側重,一直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最為頭疼的命題。
一方面,舍棄不良資產業務,就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和標簽。另一方面,不多策并舉發展綜合金融業務,又難以做大做強,就喪失了順周期的市場機遇,職工肚子不飽。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版權說明: 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創作與付出,“資產界”均已備注文章作者及來源。本網轉載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 讀者、傳遞行業信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送消息至 “資產界(npazone)”公眾號后,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