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出品 | 鳳凰網風財訊(id:fengcaixun)
放眼首都北京,央企星光璀璨,在地產界的基因序列中,無疑排在金字塔塔尖。
相比保利、金茂、華潤、中海等“活躍分子”,中建顯然低調得多。不過,就在房地產大洗牌的風口浪尖,這位蟄伏多年的隱形巨頭也不甘寂寞,這兩年啟動了快進鍵,精準布局,在北京市場一觸即發。
01 “兇猛”的中建系
西方情人節過后的第三天,2月17日,北京2022年首輪集中供地收官,17宗涉宅地塊共攬金480.2億元。
最終與北京“終成眷屬”的房企除了花了近百億拿了三塊地的綠城,還有中建系——中海地產57.4億元拿下兩宗地塊,中建三局+興創以35.7億元拿下一宗地塊,中建智地以8.1億元拿下一宗地塊。
中建與中海“師出同門”,同屬于中國建筑集團旗下。中海地產的名號已經如雷貫耳,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相對低調的中建各局這兩年也試圖躋身臺前。
自2018年開始,中建系統旗下八個局也開始走出各局總部,加速全國布局,先后進入北京、上海、廣州、山東、溫州、蘇州等城市頻繁拿地。在北京,目前熱門的中建一局、二局、三局、五局幾位兄弟,頻頻出手搶占C位。
僅2021年一年,根據中建集團的年度報告,其新購置土地儲備就達到1842萬平方米,其拿地規模完全可排進全國前20。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中建來勢洶洶。
在中建各局中,最惹眼的當屬中建一局旗下的房地產開發平臺中建智地。僅一個中建·京西印玥項目,就以累計1051套成交數登上2021年北京市新建住宅(含普通住宅、別墅、共有產權房)成交套數排行榜第一名。
不僅如此,在去年三次集中供地中,中建一局先后奪得房山區拱辰街道0017&0019、0018三宗居住用地;今年2月,又一舉拿下拱辰街道0045一宗居住用地。目前,中建一局在售的中建·京西印玥、中建·學府印悅,均為房山區的熱門項目。
新盤還未售罄,新地已然上桌。
據中建智地官微,3月11日,中建一局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愛國拜會北京市房山區委書記陳清,雙方就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搶抓京津冀發展機遇,推進房山區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
鳳凰網風財訊了解到,此次會談幾乎拉上了中建一局負責開發業務的核心層,包括中建一局市場拓展部總經理宋志強,投資部/房地產事業部/城市更新部副總經理肖明滋,京津冀地區總部副總經理李琰,中建智地黨委書記、董事長樊飛軍等。
這波操作,不禁讓人聯想起兄弟公司中海“獨霸”石景山式的深度布局,中建一局的“房山進行曲”也拉開了大幕。
鳳凰網風財訊進一步盤點,從去年全年至今年初的拿地情況來看,中建系進擊的腳步還遠不止于此。
中建五局旗下房地產業務運營平臺中建信和聯手中建壹品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去年一舉將海淀東升鎮兩宗地收入囊中。
中建三局也不甘人后,在今年北京首批集中供地中,聯合興創拿下西紅門地塊,布局大興區。
中建二局,早期開發的中建·國望府全城矚目,成為搶占豐臺的成名作。
中建方程投資發展旗下的中建京西建設,也在去年集中供地中奪得延慶區一宗棚戶區改造地塊。
相比中海的廣撒網模式,中建各局及下屬投資公司采取了精準布局的戰術。從分布來看,中建各局之間均為獨立分公司,分別在各區發力,呈點狀分布;從目前新拿地的總數來看,北京土地市場的最大贏家無疑是中國建筑。
02 背靠大樹好乘涼
言之鑿鑿且有跡可循,中建系正隱隱成為真正的“地產航母”。
這一投資建設了我國境內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樓、3/4重點機場、3/4衛星發射基地、1/3城市綜合管廊、1/2核電站的龐然大物,正在將觸角伸向更細微的領域。
對于背后的原因,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認為,目前施工類央企都面臨產能過剩以及業務轉型問題,向房地產行業轉型是施工企業最可能的方向之一,此前各施工企業已在房地產方面有了較大規模布局。“疫情導致的施工業務受影響以及業務轉型都是促使各局加大地產布局的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招拍掛規則的變化,也進一步加速了央企入場的步伐。
過去,企業拿地資金大多來源于融資,業內俗稱為“前融”。“前融”的劣勢在于會抬高資金杠桿,但優勢也很明顯,企業在手資金的自由度會相對寬松。“前融”市場的出現一度讓信托、私募、基金公司等融資通道成為民營房企的“香餑餑”。
然而,隨著集中供地成為主流,相關部門對企業資金有了更嚴格的要求,比如必須使用自有資金拿地,就把資金規模較小、現金流不充足的企業劃在門檻之外。
這對民企而言是“壞消息”,而對本身資金充足、融資成本偏低的央企則全然相反。
以北京為例,在競買條件方面,2022年一批次較2021年更加嚴格。今年2月份掛出的18宗地塊,共有6宗地塊設置了高標準方案評選環節,11宗地設置了“高標準住宅建設+搖號”的競拍方式,9宗地塊設置了競現房銷售面積環節。
更為“苛刻”的還在于,購地資金審查方面,明確要求競得人在繳清全款后2個工作日內,提交《北京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競買資金來源情況申報表》及相關附件資料,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購地資金《審計報告》。上述申報表需經有執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進行鑒證。
那么,資質、融資兼優的中建系,在土地市場上贏得大滿貫也就不足為奇了。土地之戰,自然而然成為國央企之間的強者盛宴。
同時,隨著疫情的常態化,房企對當前的拿地窗口期更為重視,原來的抄底逐漸演變為搶地,中建出手也是情理之中。
大舉布局北京,或是為全國化戰略打頭陣
中建搶跑,各就各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扒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中建搶跑,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