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洛洛楊
來源:大話固收(ID:trust-321)
這兩年做城投的信托項目,大家會格外關注是否是發債主體。非標要縮量,“標債”資格當然就金貴起來。
債項評級,可以通過風控手段,比如找一家很牛×的擔保公司來擔保,就可以實現較高的債項評級。
而主體評級,強調的是發債主體本身的信用資質。
兩個比起來,自然是主體評級更“干”一些。發債主體評級在AA+以上這個層面,幾乎很少會通過信托進行融資。
但是,最近的“評級通脹”也已經被黑的不行了……百億以下的AAA都出來了,光看評級還是有點不夠。
那看啥?
看它發的債啊。當然,我們這里主要說交易所債券。關于債券的信息都可以在滬深交易所債券信息平臺查到。
“大公募”、“小公募”、“私募債”到底有什么區別,為什么發行數量差別這么大?
首先有個大原則——“公私分明”。
標準私募債(不是金交所定融)有點像私募基金,不是說沒有門檻,但接近于備案制。沒啥硬性的限制條件,只要交易所同意給你掛牌轉讓就行。
如果發行人和投資者沒具體約定的話,連定期報告和評級報告都可以沒有。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
(2)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
(3)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
(1)發行人最近三年無債務違約或遲延支付本息的事實;
(2)發行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于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
(3)債券信用評級達到AAA級。
這才叫“大公募”——人家歷史清白,平均利潤至少比年利息高出50%,而債項評級只能是AAA。
第二個大的區別,是針對投資者的。
大公募是真的“公募”-基本誰都能買;小公募就必須得是監管認定的合格投資者,至于人數無所謂,反正是公開發行。
但私募債就嚴格了,得是私募合格投資者,還有200人人數限制。
對標債來說,對投資者做區分和限制,實際上就是對債券流動性的限制。
大公募既可以競價交易也可以協議轉讓,公眾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來參與,你可以理解成債的IPO。
(1)債券信用評級達到AA級及以上;
(2)發行人最近一期末的資產負債率或者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適用于多個主體以集合債形式發行債券的情形)不高于75%,或者發行人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低于5億元人民幣;
(3)發行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年均可分配利潤不少于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以集合債形式發行的債券,所有發行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加總年平均可分配利潤不少于債券一年利息的1.5倍。
又是硬性的財務指標。那不滿足這些條件的小公募怎么辦,對不起你們只能私下里協議轉讓去吧。流動性就大大降低了。
私募債呢?
更有限。200人的范圍內自行協商,沒人接那就硬扛著。
看到這里,估計大家都會想:
私募債真渣,大公募標準又高、流動性又好,選它沒錯!
但是,大公募發的少啊……審核大大嚴著呢。我經常看一些公募債的審核意見,那些審核員恐怕比做項目的要專業多了。問的問題無不緊扣細節而重要。多看幾個審核意見書,保準能降低踩雷概率。
此外,其實能出來發債的,首先就給資質加分了。全國的城投大概12000家上下,發過債的也就2500家左右,差不多20%。
即使是發個私募債券,人家也是站在“前五分之一”了。
在“發過債”這個基礎上,再來選的話,公募債主體資質更“硬核”,信息披露更健全,市場定價也更客觀。一旦非標違約,代價也會更大。自然是選它更好。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大話固收”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交易所OS:就你也來發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