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神鎮的貓總
對于一家房企來講,最重要的三件事:買地(包含并購)、融資、銷售。
暴雷往往從做錯一件事情開始,如果說融資和銷售,存在銀行風險偏好,以及客戶預期等被動因素,買地則大部分是主觀事件。
通俗一點講,拿錯地就是找死。
不用強調“政策如此之嚴”的理由,只能說一家企業的風險偏好,沒能經受住市場檢驗。
從2021年年報看,作為中國最大銷售規模房企碧桂園,確實更偏沉穩。
碧桂園2021年實現權益銷售額5580億元;實現權益銷售面積6641萬平方米。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碧桂園加強了均價較低的三四線市場和單價較低產品的銷售,迅速調整靈活采取隨行就市、有漲有跌的銷售策略,保持了銷售規模。
維持和加大銷售力度,是度過這場危機的上策。
如果沒有上策,中策則是審慎拿地,做好過冬準備。
2021年下半年,碧桂園加強銷售的同時,審慎拿地減少了投資支出,全年拿地權益金額為1416億元。
截至2021年底,碧桂園權益可售資源約14846億,權益比保持在85%以上,可維持未來3年左右的銷售需求。
縱觀這場房企債務危機,明面上有幾個教訓:
從關注銷售規模,轉向關注現金流;更加合理化土地儲備,合同負債也是負債;盤活資產比想象中困難。
2021年業績會上,碧桂園總裁莫斌強調,市場下行時,碧桂園考核重點已從“增加銷售目標”,轉變為“增加可動用現金”,牽引每個區域、每個項目都在安全邊際下操作。
很顯然,維持銷售規模和審慎拿地,使得碧桂園有更多現金,用于優化債務,保證現金流安全。
截至2021年底,碧桂園在手貨幣資金為1813億元,短期有息負債為790億元,同比減少172億元。
就算扣除受限資金(343億)和預售監管資金(552億)后,現金短債比仍處于安全范圍內。
另外,凈負債率進一步下降10個百分點至45.4%,最難下降的“剔除預售款項后資產負債率”為74%,逼近70%的合格標準。
地產即金融,最關鍵也最難把控的是融資。
雖說融資受到調控政策重大影響,但維持銷售收入和控制拿地支出,形成的公司基本面,仍然決定了公司的主體信用。
截至2021年底,碧桂園的有息負債為3179.2億元,同比減少86億元,短期有息負債790億元,同比減少172億元。
長短債的置換,證明碧桂園再融資總量,沒有受到重大影響,且2021年加權平均融資成本下降36個基點至5.2%。
總體融資量沒有變化,融資結構仍有調整。
受暴雷房企影響,碧桂園信用債發行銳減,其中境外美元債發行122.4億元,同比減少近50%;境內公司債發行189億元,同比減少近15%。
不過,進入2022年,碧桂園在境內中期票據的注冊,以及金融機構給予了諸多并購貸授信額度,均說明碧桂園融資環境的極大改善。
碧桂園首席財務官及副總裁伍碧君強調,2022年行業優質企業融資環境比較樂觀,但碧桂園基于對行業未來的發展和自身定位,還是會繼續堅定地向三條紅線轉綠努力,不會繼續加大融資額度。
正如從“增加銷售目標”轉變為“增加可動用現金”的策略,碧桂園2022年銷售預期保守。
全年可售權益貨值約6500億元,預期去化水平為70-75%。
碧桂園總裁莫斌強調,展望2022年,房地產依舊是社會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在目前三穩方向的指導前提下,政策、融資、信貸都將得到邊際改善。
“碧桂園目前狀態仍是開源節流、保現金流、保三道紅線,做正確和確定性的事情。正確的事情包括做有現金流的利潤,確定性的事情就是控支出、調結構、保資產。”
碧桂園沒有賭性,是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之幸。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好貓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碧桂園沒有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