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神鎮的貓總 好貓財經
應該從雅居樂說起。
這是一家最近為業內人士嘖嘖稱奇的房企,當同行在暴雷聲中安心躺平,甚至不惜違規,變著花樣從物業公司抽取資金。
雅居樂卻從大宗交易途徑,折價出售雅生活股份,用于回購和兌付即將到期的美元債。
度過八月難關,高管們舉首高歌,寫出了《念奴嬌》篇章:
“孤旅進擊十四月,幾度英雄浴血…死生由我,美債天險逾越。”
上一次喊出“我命不由天”的是王石。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濤濤貨幣洪流中,杠桿是蜜糖讓人眩暈,信用收縮擠兌時,杠桿是穿腸毒藥。
危機現時已籠罩在整個行業頭上,民營房企都難熬過,市場潛意識似乎已經形成,所有人都在驚嘆:
雅居樂為什么可以撐到現在?
從詩篇來看,高管們宣稱危機十四個月,即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意指這是一場由恒大違約肇始,最終演變成全行業的債務危機。
這個時間點并不準確,雅居樂能撐到現在,關鍵時間點應該是2020年最后一周。
雅居樂就海南、揚州、惠州等7個項目,與平安不動產達成70.5億元的交易。
不到兩年時間,平安不動產已退出住宅領域,投資策略全面轉向,雅居樂的交易應該是最后的絕唱。
回溯平安不動產投資邏輯,七個交易標的項目“肥瘦搭配”,相信彼時仍是抱著抄底心態:
只有市場不好時,地產商才會讓出項目權益。
2020年是中國地產商野心膨脹的最后一年,明面上降杠桿已成行業共識,但很多房企仍抱有僥幸,當然其中也有行業高歌猛進的慣性使然。
也許是預見信用緊縮已成定局,疊加疫情對行業產生致命沖擊,還有海南持續堅持的限購,讓雅居樂做出了降杠桿決定。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雅居樂走在了賣資產道路的前頭。
賣得早、賣得好,才是雅居樂活到現在的關鍵,這一點與萬達世紀大交易別無二致,現在很多房企都想來一場萬達式的決斷,只是苦于沒有任何接盤人。
與平安交易以來的一年多時間里,雅居樂通過資產出售、配股、非標融資,籌資將近200億元,這是雅居樂一次次保證債務剛兌的殺手锏。
相對同等規模房企來說,債務總量不算高;2020年大量融資,使得長短債結構趨于合理;2021年減少拿地,今年停止拿地;項目權益比例高,表外負債少。
這些也是雅居樂能撐到現在的重要因素。
從“資產=負債?權益”來看,從2020年底到今年年中,雅居樂總資產減少了約150億元,權益尤其是少數股東權益增加約150億元,有息負債降低了300億元。
雅居樂順利實現了的資產負債表的縮表。
并不是所有的縮表,都能夠如此順利與及時,富力、融創、佳兆業等均是反例。
劫后余生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多久,雅居樂的投資者們,面臨著棘手的新問題:
為什么一系列利好消息,雅居樂的股價債價仍在跌跌不休。
答案也許要從行業共性中去找,2021年融資緊縮,讓絕大部分房企的現金消耗大半,2022年的銷售危機,房企的資產負債表再次面臨重大危機:
不拿地,才有可能挺過去;融資情況好一點,還堅持看好未來,才會適度拿一些地;
利潤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資產減值多少,是暴露房企資產優質程度的開始,項目是否能夠賣出去,是資產優質與否的底線;
現金消耗了,有息負債卻沒下降,意味著表外負債吃掉了現金,財務造假、資產隨意騰挪,是行業毒瘤;
違約之后是展期,展期之后還有展期,暴雷的盡頭是重組,重組的盡頭是什么?破產還是行業大并購,都有一些苗頭。
就算是國資房企,挺過來還是要靠加杠桿,但很遺憾,國資房企無法全部消化民企降下來的杠桿。
從雅居樂到二十多家房企的財報表明:
行業出清有待加速,沒有行業出清就沒有行業新發展。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好貓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看了20多家房企中報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