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多面視界(DMviews)
首發:風財訊(ID:fengcaixun)
綠地走過的每一年都不輕松,2020年同樣,好幾次被推向風尖浪口。
但張玉良的臉上,始終掛著淡定的笑意。
即使綠地2020年的成績單“涇渭分明”——
業務上,綠地全年營業總收入4813億元,同比增加12.43%;其中基建產業的貢獻率,已經明顯“反超”地產。
綠地基建2020年營業收入2801億,同比增長19%;新簽約合同6103億元,同比增長62.8%,項目數5299個。
反觀房地產,全年銷售金額3583.53億元,同比減少7.7%;銷售面積2909.3萬,同比減少10.7%。
但回款增加到3089億元,回款率86%,帶動2020年房地產結轉收入2171億元,同比增長12%,創歷史新高。
財務上,綠地2020年的營業利潤313億元,減少1.14%;歸母凈利潤137億,同比減少6.93%,但扣除近7個億的非經營性損益后,扣非歸母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3%。
這“換”來的是,2020年的資產負債率降到了88.28%,有息負債總額較高點下降約450億元。
這一系列的“取舍”,在張玉良看來是轉型的必經之路。
雖然一直以來質疑不少,2021年他還會,轉型、創新、改革。
與此相關的,綠地“戰投引入”、“分拆上市”、業務發展和利潤提升、市場預判等問題,也受到關注。
在2020年業績發布的第二天,鳳凰網房產風財訊對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進行了采訪,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戰投或引一險資一券商 否認收購傳聞
綠地集團引進金融背景的央企戰投,正在進行中。
張玉良向風財訊表示,這次戰投的引入,是大股東之間的合作,計劃在春節后,目前在正常開展,但尚無時間表。
“中央對國有企業有三年混改的要求,綠地屬于二次混改,寫進了市政府相關文件,要引進的是中央金融機構為主體的股東。并且對此次收購,上海國資委有具導向性的意見。”
按照2020年的7月份的二次混改方案,兩家國有股東合計轉讓國有股權不超過17.5%。轉讓完成后,格林蘭依舊是綠地的單一大股東,股權結構沒有變化。
而且《方案》的三個目標沒有變化,哪家公司要談判入股事宜,就要符合方案的三個目標要求。
即使有合作伙伴來,充其量也是財務投資人,不存在收購的概念。
也由此,對于近日網絡流傳的“綠地被收購”消息,張玉良直言,沒可能性。
另據綠地透露,目前綠地的大股東接觸最多的戰投為一家央企背景的保險金融機構,一家央企背景的券商金融機構。
四大板塊分拆上市正在推進 尚無時間表
自確立“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綠地陸續發展了多項產業,其中大基建、數科、貿易港、金控,都有望分拆獨立上市。
對于目前業務“第一翼”的大基建,張玉良表示,2020年注冊成立綠地大基建集團,為進一步發展大基建力量,邁出了堅實一步。
在綠地的構想中,大基建主攻“高大精深”建筑技術,在智能建造等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對于上市有計劃卻不急。“大基建的整體上市,其實還沒有提到立即要做的階段。”
相反,數科板塊作為綠地的另一個重點,公司的上市考慮更積極。
綠地財務部副總經理吳正奎透露,綠地現在考慮把核心公司做上市,正在推進當中,目標是在2021年有實質進展,但沒有時間表。
另外,吳正奎表示,貿易港業務的分拆上市,也在2021年的計劃中,同樣無時間表。
據了解,綠地的國際貿易、零售等業態2020年營收81億元,同比增長21%。貿易港平臺功累計吸引70個國家和地區的176家企業入駐,設立國家館46個;在全國建設分港10家、開業運營4家。
此外,綠地金控的上市,有基礎、有條件。
據張玉良介紹,綠地的金融產業在2020年實現利潤總額43億元,同比增長23%。綠地金控在積極引入戰略性投資者,為后續資本運作奠定基礎。
就牌照而言,金控目前已有銀行牌照,新加坡政府批準了數字銀行牌照,這不容易,目前國內就有阿里巴巴有這張新加坡的牌照。
目前綠地金控還在申請一張互聯網保險牌照,下一步是獲取證券牌照、信托牌照。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金控也在洽談國內一家中等規模財險公司的收購,正在報批當中。
2021年收入至少6000億 大基建目標4500億
在業務和業績層面,張玉良告訴風財訊,綠地集團在2021年,如果按照財務計算,整個企業計劃收入至少6000億,非財務計算則可能不止這個數字。
在目前綠地的營收結構中,大基建占比已超房地產。雖然業績快報沒有公布業務毛利率,但對于外界對“基建低利潤”的質疑,張玉良認為,這個命題不一定成立。
大基建不能簡單比較它的“銷售利潤率”,重點要看的是自有資本年回報率ROE,利潤率高不等于回報率高,況且現在房地產的利潤率也高不了多少。
而就回報率來看,大基建和房地產業務在趨同,綠地的大基建回報率平均值在15%以上,跟房地產差不多。
綠地的大基建利潤率,跟行業是差不多的。通過成員企業的整合協同,2021年綠地大基建的ROE要求再增長至少1個百分點,會持續提升。
今年綠地大基建的整體業務收入目標是4500億,利潤目標80億-100億,計劃進入全國前5位。
房地產業務調結構 加碼降負債
在綠地的收入和利潤中,房地產的占比將逐漸給非房業務讓出C位。
張玉良表示,在集團的整個收入中,非房業務營收和利潤都大幅提升,非房的業務占比到了60%左右,房地產是40%,并且利潤占比也在縮小。
這也是為什么說,綠地是房地產起家,但現在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房地產企業了。
對于房地產業務,張玉良的判斷是,市場已進入下半場、“無增量時代”。
未來發展住宅市場,是長遠策略,綠地會繼續調整住宅和非住物業的結構。
張玉良很清楚,疫情影響下,一線城市的商業租金都下滑了20%-30%,商辦的供應、銷售、租金都受到制約,對綠地也有影響,一些指標不夠理想。
但綠地不會“不做非住”。
張玉良表示,比如會展業態、度假旅游、產業地產是符合國家需要的,綠地會按國家戰略導向,同時兼顧公司發展。并且持有一部分商辦,隨著城市發展和能級提升,還是有增長空間的,這為企業長期轉型提供了保證。
張玉良認為,綠地的整體業務,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有信心2021年保持10%及以上的增速,同時降負債。
“2020年我們降負債取得了成果。依照‘三條紅線’的指標,計劃在年初降完一條線沒有問題,其他兩條線也會按目標完成,我們降檔指標(完成時間)甚至會往前提。”張玉良表示。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扒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