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財務報表是企業利益相關方行為的留痕。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用一串串看似冰冷的數字,財務報表記錄和傳遞相關方支持、友善、背叛甚至傷害的證據。對于財報分析而言,算數很重要;但比算數更重要的,是循著這些痕跡,發現及理解背后“人”的行為邏輯;通過判斷人的行為動機,進而預測企業后續經營及財務表現。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人做事,都有其自知或不自知,理性抑或非理性的動機。而財務報表背后正是相關方各自動機下的博弈。財務報表告訴我們企業是誰的、為了誰、依靠誰,也能告訴我們企業從哪來、到哪去、誰說了算。
首先需要關注的,就是報表做給“誰”看?定位準確后,基本就能推理出報表大致粉飾,甚至造假的方向。比如,做給債權人的報表,要展示的,是償債能力,會計規則允許范圍內,虛增資產、隱藏負債就是理性選擇;做給股權人的報表,要展示的,是盈利能力,會計規則允許范圍內,做多收入,做少成本、費用就是理性選擇。循著上述方向就容易發現財務造假的蛛絲馬跡。
通過財務報表,也能看出企業的朋友圈及其站位。從相關科目(應收、應付、預收、預收,負債及少數股東權益等)看企業通過經營、融資聯結的朋友圈能量,以及自身在朋友圈中的地位。現如今已經過了單打獨斗的年代,朋友圈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如果企業所在產業鏈在經濟中非常重要,且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處于C位或準C位,那一定會在報表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周末我們聚焦:財務報表背后的人。政策篇希望大家記住的一句話:資訊過載時代,不要沉迷于有毒信息,要控制住腦子里的錘子,不斷擴充工具箱,提升思考力;城投篇希望大家記住的一句話是:概念清晰是一切分析、討論的前提。財務篇要傳遞的一句話就是:分析問題要關注微觀主體的行為動機。大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小到企業的運營管理,微觀基礎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很多時候,政策執行事與愿違,計劃趕不上變化,都是因為執行中人的主觀動機對初始目標的修正及相互間的博弈。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財務報表背后的“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