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炸天團
來源:地產大爆炸(ID:dichandabaozha)
2020年底,在濱江年底媒體交流會上,針對媒體提出“濱江利潤率僅有5%“的問題,戚金興直言:
從現狀情況看,5%還算高的了,其他兄弟單位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數字。
都知道低利潤將是房地產行業的常態,但彼時沒有人太把這句話當回事。
2021年2月底,兩集中土地新政出臺。5月8日,杭州首次集中供地拉開帷幕,轟轟烈烈持續兩天,濱江團隊經過高效精確測算,奮勇的拿下了5塊地。
拿地過后幾天,是濱江集團2020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的日子,聊著聊著,有投資者問到“濱江在杭州拿的這幾塊地凈利潤能做到幾個點”,戚金興的回答亮了。
他非常官方的強調了“濱江團隊如何高效,公司融資能力如何強,以及品牌影響力如何大”,后終于給出了一個反轉式的答案:
5塊地,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
濱江在杭州樓市,基本上是高品質的代名詞,產品口碑在全國也是第一梯隊,在業內也是以精簡高效著稱,人均效能超過1個億,去年5.2%的融資成本在業內也是低的了。
這樣一家房企,在杭州市場竟只能做到這點利潤?
結合熱熱鬧鬧的杭州土拍,57宗土地全部出讓,價值1179億元,占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的近半,這一次人們信了!
也不管會不會打臉其他在杭州搶地的房企,戚金興的話在社交網絡上刷頻。
01
真話往往難聽,真相往往難看。
關于集中供地土拍的瓜還在繼續。
5月10日-11日,是北京首次集中供地,來自深圳的卓越才首次進京,就以4宗地的成績位列房企拿地榜首位。
然而帥不過兩天,就傳來卓越或將退地的消息,給出的理由是“卓越算錯賬,押注北京將導致其他城市公司資金不足”,歸納起來就是:
卓越缺錢了!
雖然傳聞遭到了卓越的否認,但5月19日還是有消息傳來,卓越+中交以49.9億、2.95萬平米公共租賃住房面積,競得昌平區回龍觀街道的那塊地,卓越已經退出了,只剩下中交苦苦支撐在尋找合作方。
卓越退出的理由果然是:
樓面價約5萬元每平,只能賣6萬2到6萬3,算不過來帳!
截至2020年底,經營性現金流加上現金及等價物,卓越賬上滿打滿算有300多億,但截止目前拿地已經去了250億。
不退,不管是從資金還是后續開發,還是項目盈利,都顯得太吃力。當然退了,也會有一堆的事。
比如今后的信用價值、品牌等都會大打折扣等等,只是現下的卓越,已經顧不上了。
02
“因為城市好,為了拿地,我們都做好了略微虧損的準備了,就像求個現金流,結果還是沒搶到”。
高價拿地以后算不來帳,也急!
但現在一年只拍三次地,好城市好地塊就那么多,你搶不搶?兩集中土地新政,就這樣將房地產行業的高度內卷暴露在世人面前。
因為房住不炒下,房價是不可能因為地價高就跟著漲,也就是說增量沒了,房企高價投入搶地,未必能帶來產出的正比例增長,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
不投入,沒得玩;投入得越多,可能越虧錢。
所以當下看集中供地,真的只是加劇房企相互之間的競爭和廝殺而已,瘋狂過后,注定是一地雞毛。
但是房企又不可能不去搶。
因為房企的背后是資本方,他們容忍不了你業績下滑,接受不了你突然變慢變得不賺錢,也接受不了你不做任何努力。
再者政策調控的這幾年,投資者對房地產行業的開發模式難以為繼也門兒清。
土儲就是他們的未來,而開發商一不能保證每年都獲得量多質優的土儲;二不能保證開發利潤,投資者該拿什么去相信?
開發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場存量搏殺中,通過拼命剝削自己來維持某種體面——把規模維持住,把現金流玩轉,以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把別人熬死,通過擠占對手生存空間換來生機!
很殘酷,是不是?
03
然后,是高業績壓力下,營銷工具、營銷思路、營銷模式高度的雷同,使得營銷被渠道綁架。
渠道為王下,類似貝殼的渠道中介費最高達到了10%,賣一套房子,到營銷人員手中的銀子屈指可數,房企的利潤也被一再攤薄。
再然后是地產主業增長乏力下,房企爭相進行多元化探索。
焦慮之下的房企的多元化,就好比高考生瘋狂刷題想進入清北,突然發現有通過奧賽、體操等保送的路徑,于是大家開始一股腦的去參加奧賽培訓,特長培訓,以獲得更大的錄取機會。
結果就是大家又要刷題,又要培訓,越來越疲乏,一番折騰下來,清華北大錄取的人數依然只有那么多。
回到房企身上,主業增長乏力,去尋找類似長租公寓、商業地產、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是如此。
當全社會卷起來,其他賽道的勝者也注定只有那么多。
不少房企,甚至因為多元化探索過程現金流出現問題,不得不揮刀斷臂。
再就是現在,兩集中土地新政出臺加劇房地產行業的內卷,使他們不得不在土拍市場采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近身肉搏。
土拍市場,真金白銀,誰豪氣,誰膽大,誰就有機會拿地,而拿地,已經不單純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把對手擠出去,換取未來的一線生機。
這樣的情況,有沒有解?
04
內卷,其實是社會,或者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
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資源總量固定了,競爭者出于搶占資源的沖動,不惜以犧牲自身福利去獲取,結果造成了全行業盈利下降。
最典型的,是90年代的我國家電行業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家電行業公司林立,有些商家由于技術進步的空間變小,開始用價格戰的方式搶占市場,最后就是惡性競爭下全行業都沒有賺到錢,產品品質也得不到保證。
直到后來家電行業開始全球化發展,向外尋找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樣的情況才迎刃而解。
當下房地產行業的處境,就和90年代家電行業類似,蛋糕就那么大,行業該如何破局?
盡管破局不易,現階段炸天團依舊看到了不少房企在做努力。
比如,針對渠道綁架,房企開始通過小程序、APP搭建全民營銷平臺,或者入駐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或通過直播拓客。一些有實力的房企,比如恒大甚至開始自建或整合小中介,進入渠道戰場。
比如,為應對內卷下人才的流失,房企開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
又如,積極提高服務意識,提高產品品質。
甚至對于集中供地帶來的利潤壓縮的風險,不少房企開始通過加強與房企之間的合作,聯合拿地,聯合開發來分散風險。
或者,對業務結構調整,意圖建立護城河,通過舊改、城市運營、文旅產業等拿地。
內卷,是一個社會常態,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內卷深入,房地產行業的未來一定是越來越難。?
但?最好的行動機會永遠是現在,只有行動了才能找到機會,找到新賽道,才不至于被行業內卷裹挾著前行。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大爆炸”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內卷,正蔓延房地產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