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炸天團
來源:地產大爆炸(ID:dichandabaozha)
最近,地產圈有點不太平。
前有遠洋資本“收購”紅星地產,后有旭輝與融創“搶奪”彰泰,最近更是傳出了融創正盡調意圖收購TOP40房企藍光的新聞。
炸天團注意到,無論是遠洋、亦或是旭輝與融創,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征:身后都站著保險公司。
三道紅線下,保險公司從“門口的野蠻人”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房企的搖錢樹,座上賓。
01
遠洋資本,作為遠洋集團旗下的投融資平臺成立于2013年2月。
在過去的8年時間里,其投資已經涉及新能源、教育、風電設備、金融資產管理、物流、商業地產、大健康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在收購盛洋投資后,其資管布局更是拓寬到了海外。
至2020年11月,遠洋資本的在管規模已超1200億。
通過投資物流、大健康等與土地、空間高度相關的行業,遠洋資本為遠洋集團提供了大量的土儲。
在其他房企為“三道紅線”焦頭爛額之時,遠洋資本卻仍在大肆擴張,最新的動作即入駐紅星地產盡調,計劃在6月底前完成對紅星地產的收購。
事實上,遠洋資本還對外揚言,一個紅星地產滿足不了胃口,還在繼續尋找投資標的。
遠洋資本對外攻伐不斷,收購頻頻,背后的底氣是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遠洋集團背后站著兩個金主爸爸:
大家保險,前身就是曾令很多房企聞之色變的安邦保險。
其中,中國人壽保險作為遠洋的第一股東,持股比例達29.59%,大家保險作為二股東,與前者的持股差距僅在0.01%。
這兩家保險機構加起來的股權比例達到了59.17%。嚴格意義上來說,遠洋已是姓保險,名地產。
02
保險公司,是中國最有錢的金主之一,他們的錢來自于大量投保人的保費,但又不僅限于此。
因為保險公司的錢具有長期性,甚至是不需要全部還的負債,所以保險公司在收取投保人的保費之后,會把這個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準備金,另外一個則是用來投資的。
也就是所謂的錢生錢,這個特性決定了保險公司將成為投資界的大佬。
另一邊,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屬性,注定了資金才是房企的真正話語權,這也是地產下半場,房企和保險捆綁得越來越深的原因。
不止是遠洋,業內姓“保”的房企不在少數。
比如金地,前十大股東不是保險,就是投資公司,或者社保資金。

其中富德生命人壽和大家人壽的控股達到了50.26%。
于是有錢的金地,在別人想下手又手頭緊的2020年,豪橫的出手755億,拿了一宗又一宗的好地。
03
當然,險企那邊覬覦房地產行業也是已久,伴隨著險資投資限額的提升,他們也是動作頻頻。
平安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5年以來,平安通過布局上市房企,先后成為旭輝、融創、金茂、華夏幸福的二股東,重倉過碧桂園、朗詩、招商蛇口等多家知名房企,與20多家房企發生關聯。
也因此收獲了一個新的稱號:
房企的金主爸爸。
這位金主爸爸有多疼愛地產呢?
平安早年180億元戰投華夏幸福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等到華夏幸福暴雷時,外界才驚訝的發現,平安對華夏幸福的風險敞口已經高達540億元,而非當初的180億元。
保險入局地產,對房企的最大好處是,拓寬融資渠道,補充企業資金,降低了融資成本,有助于推進房企各項業務的進展。
近些年,不差錢的地產公司后面,都藏著保險公司的身影。
比如,在收并購市場談個100億的收購案,就像是去菜市場買菜的孫宏斌,曾經他的很大一部分錢就來自于平安系。
2016年老孫缺錢時,首先想到的是平安銀行,他把手中約87.6%的股權股權質押了出去,平安保險和平安銀行得以入主融創成為二股東,直到2019年才悄然退出。
如今回看,那正是融創收并購最狠的幾年。
又比如保利,主動引入泰康人壽,就是想在資金投入大、戰線拉得長的養老產業,有更多合作和發展的空間。
前面提到的遠洋也是如此。
如此看來,險企和房企無疑是一對黃金搭檔。
而在 “三道紅線”出來后,險資的作用就更大了。
04
盡管去年 “三道紅線”只在12家房企試行,但監管層對房企降杠桿、去負債的要求上升到機制層面,早已讓所有房企聞風喪膽。
為了不踩線,房企未雨綢繆地做了系列工作來優化財務,包括加快資金周轉效率、促銷降價、控制債券融資規模、不再激進拿地、將優質資產打包上市等等。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些去負債壓力大、現金流緊張的房企,還會像開篇提到的紅星地產一樣,選擇出售資產,轉讓項目公司股權。
另一部分房企,則積極引入險資,謀求自身持續穩健的發展。
如陽光城,三道紅線被列入橙檔后,加快引入戰略投資泰康人壽和泰康養老入局。
引入保險公司做戰投,當然是因為保險的錢又多又便宜,可以為公司后續發展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但其更大的算盤是:
在不喪失核心資產控制權前提下有效降低資產負債率。
因為無論是表內還是表外,險資進來的錢都是體現不出來負債的。
就比如華夏幸福,如果不是平安主動爆料,誰又能知道平安入局華夏幸福的風險敞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40億,甚至可能還不止呢?
可見,不管是出于輸血融資需求,還是降杠桿需要,險資入局都可以解決房企的這些痛點。
更重要的是,“三道紅線”以后,融資監管繼續擴大到銀行層面,即對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占總額比例分別設定上限,對保險還是相對寬松的。
目前來看,房地產行業一年難過一年已是顯而易見的事。
對房企來說,如果能找到一家險企,然后緊緊抱住這個金主爸爸的大腿,在別人快墜下深淵時,自己能乘風破浪一把,無疑是當下最美好的場景。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大爆炸”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房企大肆收購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