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洛楊
來源:大話固收(ID:trust-321)
最近,山東出臺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的意見,迅速成為城投項目投資圈的一個熱點。其實這個不是山東首創,別的省份出臺時市場情緒沒這么緊張,所以鬧了這么大動靜。
三大類平臺
昨天的《四省份推出融資平臺轉型文件》里,有幾個共性:
首先是平臺的分類。不管是重慶、陜西,還是湖南、山東,雖然叫法有所不同,但是基本都是把城投分為三類:
1、空殼類。這類其實可以說是最純正的政府融資平臺,它成立的目的就是給政府融資,資金用于建設公益性項目。債務也主要靠財政性資金償還。這類平臺的使命就是融資,沒有什么主營業務。
雖然是最明確的“平臺身份”,這類企業未來的命運明確,是要注銷或清退。
2、復合類。有的省份叫做實體類。意思就是除了給政府做融資之外,也負責一些公益性項目的建設和運作,人員組織相對健全。
目前來說這類平臺是城投里面占比最高的,也是未來轉型最為模糊的一塊。長遠來說,是朝著運作公益性領域的國企轉變。
3、商業類:有的省份叫做“市場類”,說白了就是這類平臺自己主營業務很明確,可能跟公益性項目關系也不大。比如有工程建設資質,有地產開發資質,或者一級土地開發資質等等。或者一些企業其實只是代替政府,持有一些當地經營性國企的股權。
最難的其實是怎么劃分。不會有政府部門把自己本省的平臺一一列出,然后每個城投給你分個類。
但這也意味著,以后拿到一個“城投”項目時,要先預判一下,這個平臺可能屬于哪一類。空殼類平臺的融資,自地方政府可以自己發行專項債之后,實際上市面上基本已經接觸不到了;市場類平臺,未來就是個普通國企,政府不會再為其信用背書。
如何區分判斷?
小固以自己的經驗來看,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甄別平臺性質。
1、主營業務占比。一般來說,第二類也就是復合類平臺,主營收入中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工程代建收入占比較高,大部分超過三分之二這個水平。但是具體去看建設項目在什么領域,根據項目性質去判斷是不是公益性質占比較高。
2、存貨上去看。城投存貨以土地和在建工程為主,重點關注在建工程項目情況。重點看是以公益性項目建設為主,還是以地產開發成本、旅游商業項目等經營性為主。
3、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構成。關于應收款目前爭議很大,報表真實性普遍懷疑。但是作為投資決策的信息要素之一,應收款構成是以政府工程款項為主,還是以和其他經營性企業為主,也需要去關注。
按照這幾個方面來看的話,比如各地的一些××金控、××國資類企業,嚴格來說有的已經成為政府的國企持股平臺,或者用來進行增信擔保的類擔保公司,就不能把它作為過去的城投公司看待。
還有,比如一些營業外收入以土地開發平整,或者是舊改項目開發為主的企業,雖然掛著××市政投資或者高新投資的名號,其實已經變型為國企類房地產企業,更不能當做城投,雖然賣項目的都按照政信來宣傳。
城投平臺和政府關系
對于城投類項目的投資,如果還是想往政信上靠,除了前面提到的分類,相比于以往要關注城投管理人員的構成。
目前在發項目的部分城投,人員已經在2019年進行了密集變更。原先的管理人員可能是之前財政部門等單位人員調動過來任職,本身是有行政級別的。人員社會聘任后變更,逐漸以85甚至90后年輕人員為主,之前與政府部門沒有任何交集。這類企業就格外需要關注其主營構成的變化。
總的來說,“政信”的標準正在深刻發生變化。單純有個國資委、財政局做股東就能說有政府信用背書的時代已經過去,政信的底線一再拔高,當下的決策,一定要考慮到兩年到期后的可能的變化。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大話固收”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融資平臺紛紛轉型,“真政信”也該進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