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政信三公子
來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性情中人自然有性格,簡短聊點感想吧,大家多海涵。
(一)
FOF大繁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沒必要對投資人回避,就是風險大了。
資產配置是果,不是因。
風險才是因。
市場風險變大了,投資不好把握了。
看美國的數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FOF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FOF基金數量從2008年的838只增長到2019年末的1469只,凈資產規模從2008年的4693.3億美元飆升至2019年的25430.95億美元。
美國FOF的大爆發,主要因為風險規避。
回到國內,如果還是像過去一樣,買啥啥賺,投啥啥穩:
投FOF干啥?
白白被扒一道皮,吃飽撐的?
所以,僅僅拿收益率來評估FOF產品的好與壞,肯定是不對的。
但是,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
縱向看自身,短期做不好,怎么能說長期會好?
橫向看行業,別人做的挺行,為啥自己做的不行?
斜向比大資管,是否真的給客戶提供了更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二)
投資一定要學習政策,跟著政策引導方向走。
我們是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中國特色”在“資本市場”前面。
不關注“中國特色”,只盯住“資本市場”,劃船很努力,短期可能也賺錢,但長期方向卻是錯的。
如果不關注“中國特色”,還宣傳自己是做長期投資的,這就是個笑話。
現在的企業爆雷潮,機構的高不良,市場供給側改革,不就是在反思“資本市場”的問題嗎?
過去幾十年,我們主要參考和學習美國模式的資本市場,是對,還是錯?
政策在鼓勵支持實體經濟、中小微、先進制造業、雙碳、ESG、三次分配等等。
我們是否要緊跟政策的導向來做投資?
如果政策真的開始重新審視美國模式的資本市場:
我們要早做準備嗎?
我們過去這么多年,財富是怎么積累出來的?
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城投,還是股票市場的大擴容等等,其實都是受惠于政策的。
聊投資就聊投資,別總說有的沒的。
尤其不要拿規模說事,規模大了,需要更加謹慎,因為壓力更大了,而不是消耗著投資人的信任,當成自負的資本。
現在倒下去的地產公司,哪個規模不大?
就算放到金融機構上,華融規模大不大?
推薦本書吧,中財辦張曉樸的《金融的謎題》。
(三)
作為金融產品的上下游參與者,投資方、管理方、代銷方、監管方等等,利益(不一定僅是錢)都有不一致的地方。
甚至管理人公司內部也有利益不一致的地方。
屁股決定腦袋。
位置決定態度。
利益決定話術。
口上說的,肯定是對的,但一定不是全部。
賺錢就賺錢,不寒磣。
身體上賺了錢,嘴上還要占便宜,就有點欠妥的。
道理都是越辯越明的,爭論多,對投資人是保護。
因為投資人不是韭菜,同樣會學習和進化。
(四)
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求,絕對不是一味逢迎和屈從客戶。
對于客戶的不合理和不理智的想法,要充分的解釋,解釋不通就堅決回絕。
做投資,我們選擇的是價值觀和風險偏好一致的同行者,而不是把管理人和投資人搞成博弈雙方。
塔西陀陷阱怎么說的?
一但失去投資人的信任,不管說什么,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都沒啥用了,投資人不信了。
(五)
管理人是分層的,投資人也是分層的。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分什么幾流呢?
就自己是上流,別人都下流嗎?
做好自己的細分市場就得了,干嘛要代表大家呢?
上一個主動代表大家的,是誰?
聊投資就聊投資,別總是評價別人,也別總想代表別人。
我跨界diss財富型FOF,僅僅是先被人跨界diss了債券基金和高收益債而已。
誰先扔的炮仗?口水仗打起來沒有意思,終歸要回歸平靜,各干各的事情。
格局可以大一點。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沒想到變成了個瓜,快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