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近期,某省級煤炭國企相繼出現兩次技術性違約;雖然最后都證明是虛驚一場,但仍然引起了很大的市場震動。并且,在今年這樣的償債大年,技術性違約并不是巧合,昨天發生的絕不是最后一起。
雖說技術性違約并未構成真正違約,但卻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不僅能夠透視出企業本身現金流的緊張,還有許多背后的博弈與真相:
倒逼救助
今年兩會期間,宏觀政策再次強調維持穩定、不急轉彎以及化解政府存量債務風險。但在今年地方債與城投債壓力雙高的情況下,誰家也沒有余糧;但行政層級不高的地方可動用的各類資源都非常有限,即使勉強渡過了這次危機,后續還有債務壓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解決。
既然遲早要出事,那么在危險的邊緣進行一下試探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
先在市場搞點風聲與動靜,在最后一刻把資金匯出去但由于支付系統的關系沒有到帳;就可以“打個擦邊球”,既引起市場高度重視又沒有真正出現違約。而引起省一級高度關注后,限制這些地方的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協調銀行給一些省內額度的授信或者是在地方金交所進行一些融資,都能幫助這些瀕臨危機的地區續上命。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市場被嚇得不輕;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發生。
最后一刻
和行政級別不高的地區要靠騷操作引起關注不一樣的是,省屬國企的待遇明顯就要好的多,政治地位也高的多;特別是其相對龐大的債務問題,早就引起了高度關注,協調要求省屬國企全力救助。
從宏觀上看,在兄弟們的救助下,這些問題應該能夠解決,不會出現違約;但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誰都不想出錢救助“窮親戚”,這些用于救助的資金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誰想掏自家的利潤給別人呢?
所以,這些需要省屬企業“湊錢”解決的債務就總會拖到最后一刻。誰也不想出這個錢,各家企業都在相互推諉,直到最后一刻實在不行了、眼看要出事了,才不情不愿的把自家的小錢錢交出去。
所以,出現技術性違約并不代表省里錢不夠了,而是內部的博弈。即使兄弟單位們資金充足,也絕不愿意第一時間把自己的錢交出去。慷他人之慨總是容易,換作自己得有多心疼呀。
在地方債務風險指數提高,市場震蕩加劇的時候,許多地方政府出臺了債券托底回購的辦法;在債券交易價格出現異常時進行回購托市,既是提振市場信心,也是變相減少債務壓力。
但在這套回購債券的機制中,也存在一些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對于一些債務壓力比較大的地區,通過技術性違約、在焦慮震蕩時折價回購債券似乎也是一套非常可行的騷操作。特別是一些評級不高、已經很難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的主體;把當前要到期的債務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解決掉,才是最重要的正經事。
從實際情況來看,技術性違約的背后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今年的政府債務相關話題,仍然將是非常熱門的領域。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技術性違約:博弈與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