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投拓江湖
來源:投拓江湖(ID:toutuoJH)
房地產跟投制度,最早是從碧桂園開始的,2012年開始推出“成就共享”計劃。其核心是超利潤分紅,當年很多區域總拿到了上千萬的跟投分紅,這個對公司的高周轉模式,無疑是打入了一針強心劑。
隨后在2014年,萬科也推出了合伙人計劃,碧桂園也將成就共享升級為了“同心共享”跟投制度更加完善。看著兩位行業老大都在玩跟投,做得都還不錯,很多房企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跟投制度,從此跟投在地產行業全面開花。目前在100強房企當中,已有半數的房企,有了自己的跟投制度。
但是,當下的跟投制度,卻很難被地產人接受,因為不賺錢。就拿某擅長做跟投20強房企為例,在2018年以前的那幾年的項目跟投,確實賺了不少錢,很多區域公司的前臺小妹都能分到等于自己兩三年的超額收益,更別說其他意向崗位了。但是到了2018年以后,這家房企的拿地成本節節攀升,很多項目只有不到兩三個點的利潤。一旦項目開發節點滯后,或者稍有部分成本項目超支,這個項目就會不賺錢,跟投的錢也就有去無回。
地產跟投的特點
房地產跟投制度,由探索到成熟,經歷了7年時間了,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1、隨項目,周期性。跟投都是跟著項目走的,以一個項目的拿地到銷售為周子琪,很多公司的跟投兌現時間,要么是現金流回正,要么是清盤,要么是模擬清算。呈現出一定的周期,6個月到兩年的都有。
2、高風險,但不一定高回報。雖然項目在前期拿地階段有詳細的測算,市場研判,客戶和產品分析,但這些遠遠不夠。市場情況瞬息萬變,從拿地到開盤最快也是半年左右,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不可抗力,比如政策變化,都會讓項目本身的盈利情況帶來挑戰。
3、先強制,后自愿。跟投現在在很多房企已經是一套完善,固定的制度,為了驅使管理層和核心員工,與公司經營目標一致,都是采用強制跟投的方式。所有項目管理層都必須跟投,不能挑肥揀瘦,利潤和風險都要一起承受。除此之外,普通員工可以選擇性地跟投。
4、僅有收益權。一般跟投項目,都會限制一定的比例。例如碧桂園,公司投資占比不低于85%,員工投資占比不高于15%。在這種限制比例的模式下,項目的決策權還是在公司手里,員工只有享受分紅的權利,哪怕是眼看項目虧損。這一點,是不是很像韭菜?
房企為何執著于跟投
跟投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想想都心動:
一是能低成本解決部分融資問題。缺錢,是房地產公司最永恒的主題,特別是一些融資渠道有限的房企,內部員工融資是一個不錯的補充。相比市場上動輒年化10%的融資成本,跟投幾乎是零成本的,只不過會損失一些利潤。但是,給員工跟投利潤的同時,公司的經營目標也達到了,最差也是雙贏的局面。
二是能促使區域拿地擔責。很多房企的區域公司,現在已經把簽約強制跟投,作為區域總和投資總拿地的前置條件。既然拿地跟大家的利益相關,那么拿地研判工作,就會慎之又慎。通過此舉,可以在制度上避免一些區域盲目拿地的情形,減少拿地失誤。
三是驅使員工與公司利益一致。特別是追求高周轉的房企,通過跟投制度將員工的利益與項目捆綁在一起,在跟投獎金面前,員工會更加愿意付出額外的工作精力,把項目做得更快更好。這遠勝于任何生硬的,以“扣罰”為核心的考核制度。
四是能給外界以,老板愿意分享利潤的良好形象。這個形象,對于房企招人尤為重要,特別是高管。高管的加盟,固定薪酬都是其次的,他們最看重的是公司愿不愿意分紅。有了跟投制度,人力和獵頭去挖角時,又會多幾分說辭和勝算。
跟投變味成了割韭菜
跟投發展到現在,已經變了味,很多地產人想著能有跟投多賺公司一筆,誰成想卻被隔了韭菜。
1、說不清,道不明的兌現時間。
很多房企在跟投制度上,實行保密制度,對于什么時候退還本金,兌現收益都是口頭傳達,約定在現金流回正,模擬清算等節點兌現。但是具體到了該節點,往往也難兌現,因為沒有明確的制度,跟投的利益很難有效保證。
員工一旦離職,跟投的錢怎么說?是返還本金,還是能享受收益?這個問題更說不清楚了。很多離職的人,希望在離職后,能要回本金就行了,對于跟投收益,實在是不敢多想。很多地產人離職三個月,跟投的資金都還沒完全要回來,中毒太深。
如果遇到上家公司被收購,情況就更復雜了。如果被收購的房企,在交易對價款中沒有包含員工跟投的資金,或者采取拒不承認的態度,這個就更難了。
2、砸鍋賣鐵,趕不上跟投要求。
上一個項目的本金都還沒回來呢,新項目又讓繼續跟投了。這個問題在要求強制跟投的房企中,非常普遍。一旦你被稱為強制跟投對象,每個項目你都必須根據固定的比例跟投,有多少項目,就跟投多少。特別是一些快速擴張的房企,在跟投了多個項目之后,你每個月發的工資,已經遠遠跟不上跟投交款的節奏了。
好在今年年初以來,不少房企新拿項目的節奏放緩了,也讓跟投的節奏放緩了。不然的話,沒點家底玩跟投,你是干不了房地產的。
3、看得見的虧損,參不透的利潤預期。
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時期,現在的項目利潤下滑,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跟投也是如此,大多項目已經無法做到太高的利潤,更別提超利潤激勵了。
如果項目虧損了怎么辦?這個問題以前很少會有,因為以前拿地還有漲價的預期,以時間換空間。但是現在卻是一個現實,虧了是按比例分攤,還是保證員工投入本金的安全不受影響。
既然已經分不到太多的利潤,那么跟投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老板和職業經理人的利益分歧越來越大。跟投由原來的自愿,半自愿的行為,變成了現在純粹強制的行為,跟投員工的積極性并不高。
房地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跟投也到了“七年之癢”,現在是時候對其進行調整了。
雖然無法逃脫被割的命運,只希望老板們下手輕點。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投拓江湖”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你跟投的樣子,好像一顆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