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今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由財政部相關領導介紹加強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這是繼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財政部對積極財政政策的落實展望,以及對市場最為關注的債務風險的回應。
從今天發布會的情況來看,明年的財政政策可以這樣概括:更積極的財政,更強力的監管。
年末年初,接續發行
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繼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相當必要的;而如今的積極財政,除了加強“六保六穩”之外,重點就在于通過地方專項債券這一特殊的財政工具,給予地方政府低成本、長期限的資金用于定向投資固定資產。既可以拉動各個地區的實際需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又不新增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改善過去通過城投融資模式下的潛在債務風險。
因此,在之前的幾次會議上,就明確了明年的專項債券額度仍將處于較高的區間,新增額度預計仍將達到3萬億以上。但由于近期統計局各項數據顯示的經濟壓力較大,如今的專項債券將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實現“1+1大于2”的效果——在2021年的專項債券額度在年末形成相對的發行高峰的同時,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萬億元。
這將使得今年末、明年一季度形成一個相對連續的發行高峰期,持續時間也將隨著實際需求的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將這部分資金盡快投入使用、形成實物工作量,使得當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挑戰的局面有所改變。此外,這部分資金的下達與使用,也有助于已開工的項目撥付資金的流程更為暢通,能夠使得政府投資項目欠款、工人工資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從實際上起到“積極財政”應有的效果。
穿透監管,層層負責
在今年繼續專項債新增規模處于高位時,財政部就對規模越來越大的專項債券逐步完善了監管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果的同時,關注專項債券可能存在的各項風險,提出了“穿透式監管”的要求。
因此,在專項債券規模持續擴大的未來,專項債券的各項監管措施也將隨之繼續升級;尤其是在專項債券拉動實物需求的規模始終低于預期之后,抓實專項債券資金的使用與績效,將是明年財政部的重點任務。
在發布會上,財政部就提出,將會繼續繼續認真落實,加強和完善專項債券使用管理,形成一條主體明確、層層負責、有效追責的責任傳導鏈條,為地方合規使用專項債券資金提供制度保障。結合之前財政部完善的專項債券資金用途變更管理辦法等改革,無論是新增債券發行的門檻、還是資金下達后的監管,都將比之前更為嚴格;一些已經下達資金的項目,也將隨之面臨整改。
隱債化解,防范風險
積極財政政策與專項債券額度的擴大,必然影響市場對政府債務風險的擔憂;并且在擴大專項債券等顯性債務工具后,監管對政府隱性債務的打擊更為嚴厲,今年就出臺了銀保監會15號文等一系列文件,嚴格遏制隱性債務的增長。
在今天的發布會上也重申了這一要求: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的“后門”,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硬化預算約束,要求嚴格地方建設項目審核,管控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強化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債務融資管控,嚴禁違規為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決不允許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言下之意就在于,隨著隱性債務化解、隱性債務置換等一系列工作的推進,部分地區隱性債務的風險有所降低;但這絕不意味著城投可以再次憑借地方政府的信用加大杠桿,要求規范融資平臺公司融資信息披露,嚴禁與地方政府信用掛鉤。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和資產,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
并且,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城投的債務風險遠遠沒有到頭,只能說是剛剛開始;對于潛在風險已經很大、且加杠桿后投資效率很低的模式,必然不會持續與繼續。持續化解、防范風險,將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中最關鍵的核心。
響應要求,審慎實施
從今日的發布會來看,對于宏觀政策提出的各項要求,財政部的態度是“積極響應要求,但審慎、謹慎實施”;既關注各項風險因素,也絕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并且,如今動態靈活的政策調整機制,也可以讓財政部做到隨時進行政策上的微調,完全可以留有余地、而不是一次把彈藥都用完。因此,財政政策雖總體積極,但在不同的時間段也會有較大的區別;面對如今的情況,積極財政將延續到春節前后;如果春節后的經濟復蘇有較為明顯的起色,那么積極財政也可能告一段落,抽出時間來繼續化解風險、監管整改。
明年的主旋律,將是“積極”與“監管”輪替,并無持續的常態。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更積極的財政,更強力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