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近日債券市場著實讓信評人員抓狂。恍惚就在一夜之間,信仰動搖了,邏輯不再了,失望、憤懣下開始各種封殺。區域、行業信用似乎都面臨急劇收縮的態勢。
于博主而言,反思比情緒宣泄更重要。近期的AAA國企違約,或許反應出現有評級思路的“立場錯位”。
目前企業償債能力分析聚焦在“資產”上。投資就是投企業的未來增長。格雷厄姆說,市場短期來看,是投票機,長期來看是稱重機。企業靠盈利發展,靠現金流生存。如此,靜態來看,資產規模在評級中就很重要;動態來看,資產的盈利能力和獲現能力就很重要;極端情形下,資產的變現能力對債務的“清償”就很重要。
聚焦“資產”評估償債能力有兩個重要前提。一、資產是真實有效的;二、資產的使用、變現和分配是“可知”的。不翼而飛的現金、大量高估的閑置資產、無望回收的應收款項等,均說明第一點并不是“理所應當”的。
第二點是聚焦“資產”評估“立場錯位”的集中表現。資產的盈利、獲現和變現能力都很強,但跟你(債券持有人)有關系嗎?企業是系列契約的組合。金融債權人(銀行、非銀)、經營性債權人、管理層、員工、政府、大股東、小股東……,均以不同的契約約定享受企業資產帶來的收益。與之相伴隨的,對于資產的使用和變現,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有不同的“權力”,也享受不同的“權利”。
聚焦“資產”對企業的未來進行評估,是站在實際控制人立場的分析視角。巴菲特為什么那么在意“每股凈資產”,因為他的很多投資都是直接把企業買下來,自己“說了算”。博主也是前不久才反應過來,巴菲特所謂的要找“連自己”都能經營的企業,并不是“弱者思維”。畢竟,擁有結構性優勢的企業,如果遇上不太靠譜或不太能干的管理層,巴菲特會直接將其換掉,需要的時候甚至自己親自下場,這哪是“弱者”的打開方式?
固定收益對應的本就是“弱勢”人設。那么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時,就不能聚焦“資產”,而要將很大的注意力放在利益相關方對資產的“權力”和“權利”上。這就是博主為什么一直強調,相較于資產負債表左端資產的分析,右端權益和負債分析更為重要。畢竟,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是危機時刻資產爭奪戰的主要問題。
右端權益和負債背后的博弈,正是“公司治理”研究的課題,而非玄學。公司治理旨在解決兩大核心問題:如果管理層侵害股東、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怎么辦?如果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害小股東、債權人和其他相關方的利益,怎么辦?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別把自己當“實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