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自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公開以來,城投再次開啟了新一輪轉型的熱潮和討論;既有天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率先發布轉型方案,也有市場對城投轉型脫鉤是否會影響融資的擔憂。
實際上,城投與地方財政逐漸脫鉤、慢慢向地方國企靠攏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在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下,地方城投并無多少堅持不轉型的權利。
因此,城投在轉型過程中應當思考的是,如何抓住改革的核心、滿足市場的預期進行改革;其中,有四個核心要素是轉型的關鍵:
傳統上,城投作為政府的融資平臺存在;其誕生的意義和主要職能,就是依靠政府信用來進行融資。那么要徹底脫離政府融資平臺的功能,就需要先找到自身的定位,轉型之后做什么?怎么做?這既是決定融資平臺未來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城投的債務人、關聯企業的共同關切。
因此,城投轉型亟需根據自身需求、業務領域;結合“十四五規劃”的主要工作、市場化改革要求的方向,來確定未來的定位與主要工作。如:作為片區開發的市場化運作平臺;承接鄉村振興領域的市場化職能;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領域的全過程服務商;城市更新及新型城鎮化的開發主體。
如果城投轉型后有明確的職能、穩定存續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存在“清退撤銷、破產清算”的風險;在獲得新的業務后,城投轉型的目標也相當明確,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不再只是一紙空文。
收入從哪兒來?
有了目標定位與業務領域,城投接下來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收入從哪兒來?這也是城投債務人們最為關心的重要問題,城投轉型后,能夠實現多少現金流入?又能實現多少營業收入與利潤呢?
這就與當前市場化轉型的要求息息相關;城投轉型并非要求城投不做政府類業務,而是要遵照市場化的要求,以市場主體的地位承接政府委托、政府購買服務、授予特許經營權,并以合同約定的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并按照提供的公益性設施、公共服務獲得財政資金。
這意味著地方政府需要對城投承擔的工作進行“量化”,并設計相應的計量標準和考核條件,對其產出進行“按效付費”。在市場化改革完善后,城投們未來產生的收益反而能夠更為明確、并提前納入財政預算及中長期規劃;對城投的穩定經營、可持續發展,具有正面的推動意義。
存量債務怎么辦?
市場對于城投轉型的擔憂集中在:政府城投脫鉤后,政府不管城投債務了怎么辦?許多市場投資者都表示存在擔憂地方政府借城投轉型之名、行逃廢債之實的情況。因此,城投轉型必須要對存量債務進行妥善處置,避免因轉型引發債務風險。
在當前財政清查新一輪隱性債務的背景下,部分城投存量債務已經甄別為隱性債務,并已經安排進行市場化置換、納入債務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對于其他城投因公益性投資產生的債務,地方政府應當給予對應的解決方案。
如將地方資產資源持續注入、承諾未來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進行資本金補充、或者是經營權和有價權益的授予;通過實質性的持續支持,幫助城投解決存量債務,避免引發債務風險。這既是城投未來持續經營的前提,也是市場投資人的共同期盼。
政府什么態度?
城投之所以特殊,正是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此無論城投還是城投投資者,都非常擔心城投轉型是否會導致城投的特殊性喪失,導致城投成為“無主之地”、就此引發各類風險。
因此,政府對于城投轉型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堅持繼續給予城投各類支持,以及保障城投在地方發展中的特殊作用,都非常重要。城投轉型不僅考驗城投管理層的經驗能力,也是對地方政府的一次大考;是否能借轉型契機來穩市場預期、增強投資人信心,也是城投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城投轉型本身并無好壞,但究竟產生的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輿論,終究看到的是核心、是關鍵、是態度、是精神。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城投新一輪轉型?要解決這四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