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貨幣寬松預期下,水日漸充裕,大家翹首期盼財政提供面(具體可參見《水來了,面呢?》,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財政空間有限,還是需要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放水力度,這個下篇我們繼續探討)。但這引發對財政能力的擔心:如果財政發力,勢必要借錢。但借那么多錢,拿什么還?畢竟地不好賣了、經濟下行稅也不好收了,地方政府可用償債來源明顯在萎縮。更何況從赤字率、債務率等預警指標來看,我國政府債務負擔已然不輕。在應該過緊日子的時候加杠桿,會積累更大的風險,財政發力很可能是飲鴆止渴的做法。
這個說法對嗎?對也不對。關于財政應不應該過緊日子,具體可參見《當財政準備過緊日子時……》。
對的方面,政府杠桿率過高,從歷史上看確實是單個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甚至區域危機的根源。但問題是:多高算過高?
預警指標沒那么剛性。比如流行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90%。前者是歐盟當年各國拍腦袋討價還價的結果,并不是什么嚴謹的科學論證。現實中德國為代表的國家連續幾年超過,沒被罰,也沒出危機。而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警戒線是專家從債務負擔與債務危機關系的歷史研究得出來,但后面有學者發現這個數當時是算錯了,作者EXCEL表格少算幾行。而實踐中,一眾國家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超過100%,并沒有發生危機;而發生危機的,很多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反而都不高。
所以,預警指標可能更多的只是心理防線。那所謂財政政策的規則,并不是什么鐵的經濟規律,而始終是政府的一項可以靈活運用的策略。
仔細想想,政府欠的錢真需要還嗎?正常時期不用還,只要利息如期付,本金可以無限續杯。危機時期沒法還,印錢(欠的是政府可以印的紙,金屬貨幣時期可以靠偷工減料,紙幣時代開動印鈔機更省事)、債務重組(打個折、期限拉長、利率下調等),甚至從肉體上消滅債權人(溫和點沒收財產,暴力點像法國政府直接把債權人處決了),都是歷史上政府采取過的方式。
相較于總量,政府的債務結構更重要。從債務的期限來說,短債占比過高,風險大;長債占比高,風險小。從債務的幣種來看,外幣占比高,風險大;本幣占比高,風險小。歷史上,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政府瀕臨破產的國家,不是因為赤字率高,也不是因為債務規模大,而是因為債務結構有問題,短債占比高,外債占比高。
政府償債能力很少是問題,償債意愿才是。也就是說,財政欠的錢,還不還,怎么還,很可能是幾害相權下的戰略選擇。如此,博弈邏輯下的行為分析,遠比算數更有用。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財政發力,錢從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