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歐陽柳生
來源:并購行者(ID:bing-gou-xing-zhe)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并購這樣影響公司戰略的重大的事情來說更是如此。但是現實中的出于良好愿望而開展的產業并購常常也是倉促上馬,或者,充滿投機性,大大增加了本來就成功概率不高的并購的失敗的概率。
最近一段時間與幾家上市公司溝通籌劃并購的事宜,其中還有一家是外資企業要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準備在中國收購相關標的,都屬于產業并購,不論是橫向的并購同行業公司,還是縱向的并購上下游的公司,都并非僅為做市值而進行的套利型并購(做市值的并購在資本市場上的認可度越來越低)。
坦率講,并購顧問與企業一起籌劃一個并購,首先要思考的是這個并購是否可以不做(雖然這樣的做法常常被批評為不像中介干的活,國內的中介被普遍定性為執行并購交易,除開監管機構要求中介機構承擔的,不需要對最終的并購效果做出判斷和承擔后果,但是,未來的并購顧問必然超越牌照和并購執行交易層面,提供囊括行業專識、戰略咨詢、運營咨詢、資金籌集、資源整合等在內的服務),是否可以通過內生性發展來實現商業目的,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再來考慮如何籌劃做并購。老板是否想清楚了,這決定了老板做并購的堅決程度,當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會不會打退堂鼓。
作為收購方最重要的任務是根據公司業務戰略制定并購戰略,以便能夠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個人認為,這項任務不可能僅僅依靠投資并購部或者業務發展部就可以完成的,必須有老板親自參與制定,并且協同各個業務部門的高管共同討論、分析、調查研究。就像做一個房子,這是打地基,這方面工作投入的時間精力在整個交易中的占比是相當高的。像金茂大廈這樣的框架高層建筑,地基的投入占30%-50%。我始終認為,在并購這件事情上,老板是做不得甩手掌柜的。
作為收購方,并購籌劃的內容包括:公司首先要明確做并購的必要性(相比內生發展,其資金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非常忌諱的一點是為了并購而并購,看著別人做并購自己也做并購,什么行業火就并購什么行業,當然,也忌諱諱疾忌醫,企業上市多年卻從來不做任何資本運作,這也浪費了作為一個資本運作平臺的優勢),要并購哪個細分行業市場的標的,標的的畫像是什么(體量、行業地位、團隊、文化等等,是否能夠駕馭,并且能夠做整合),然后要確定并購的時機( 并購是非常講究周期的,什么時候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什么時候應該果斷出手,在不做并購的時候要儲備標的,在開始交易的時候要有雷霆手段),并購的方式(收購100%股權還是部分股權,是否需要聯手并購基金,現金還是換股,是否做對賭,資金從哪里來,)、并購整合的策略(是否制定了將來并購完成之后的整合計劃,是否已經形成可以輸出的整合體系,是否有完成并購之后進行整合的團隊)、公司并購執行團隊的組建、項目尋源的渠道、中介機構的選定標準等等,對于缺乏并購經驗的公司,一方面把握住制定最核心的并購戰略,一方面可以依靠專業靠譜的中介機構幫助執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團隊,積累并購的經驗,確保實現既定的并購戰略。
大家比較關注交易的方案、監管的審批,其實這些方面的工作中介機構都會幫忙搞定的。是現金還是發股,是否觸發重大資產重組或者重組上市,是否需要配套融資,這會比較大地影響交易方案和審批流程。(一個標準的需要重組委審核的并購的流程包括:籌劃---停牌---一董(披露預案、董事會決議、獨董的意見、繼續停牌公告)---二董(披露重組報告書)---召開股東大會---證監會受理---發出反饋意見及回復---并購重組委審核---證監會核準---實施(資產過戶)---實施(募集配套資金部分發行方案備案—報送詢價結果---認購對象繳款---登記公司股份登記---交易所股份上市)---持續督導。)
每一家上市公司都必然做并購,這是由上海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尤其是專注于實業運營的企業家,不光要善于通過內生性發展創造剩余價值,更要發揮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平臺的優勢,運用金融的工具創造剩余價值,只有這樣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在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生存與發展。而并購籌劃是每一位開展并購的企業家的必修課。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并購行者”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并購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