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投拓江湖
來源:投拓江湖(ID:TT707276146)
公開市場的土地就那么多,優質的地塊更是稀缺,但是房企的胃口卻越來越大。100強的想沖刺50強,50強的想銷售過千億、兩千億,區域房企想全國化布局,總的來說,就是缺地。
為了拿地,地產大佬們的思路也不盡相同。以恒大為代表的房企,著重玩收購并購,盡可能把市場上存量的土地,都搜羅一遍,榨干最后有價值的項目。這兩年勾地項目也是發展的主要方向,招拍掛市場偶爾才能看到恒大的身影。但是恒大玩收并購,不是其他房企能學的,畢竟盤子大,就算一兩個項目被坑里面也能慢慢解套,長期干收并購,吃虧的經驗還是積累了不少的。
以碧桂園為代表的房企,以戰略下沉為重點,利用降維打擊,擠占三四五線城市的土地市場,以此來滿足土地需求。但是碧桂園這種模式下,項目比較分散,管理難度很高,融資也受限制較多,注定了項目只能走高周轉薄利多銷的模式。這也不是一般的房企能學的,至少在管理和融資上,就不行。
以萬科為代表的房企,近幾年加大了跟地方平臺國企合作的力度,趕上了削減地方債務,國企紛紛退出地產業務的大潮。在這個大背景下,不管是大規模的勾地,還是平臺公司合作開發,都是拿地的主要形式。“老大哥”這種玩法,也不是一般房企搞得動的,背后的政商關系,以及長期的合作默契,不是誰家都有。
招拍掛項目是越來越貴了,還有不少瞎舉牌的“攪局者”,拿不拿都難受。為此,近兩年不少房企紛紛在研究和嘗試勾地項目,用以緩解對土地的饑渴感。但勾地并不是那么好玩兒的,現在很多政府對房企去勾地,已經變得愛理不理了,甚至可以說勾地套路基本上是已經被玩兒壞了:
1、想要勾得動地,產業必須得高大上。看看恒大新能源汽車,碧桂園的機器人產業園,多么的高大上,勾地那是一片一片的。想要吸引政府的注意,那產業必須得“有料”,你得搞點有內容的產業,比如集成電路、高端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半導體等。僅僅想靠修兩座商業、酒店就勾地,這種套路太老了,地方政府也審美疲勞了。
所以,不是隨便哪家房企都有這些拿得出手的勾地題材的,你想勾地,要么跟別的公司一起去玩,交點學費,或者花點錢引入產業方,別人除了拿出產業啥事兒也不干,還占干股分利潤。
2、沒幾個想真心做產業,拿地才是唯一目的。房企勾地的初衷,就是沖著地去的,不管是康養題材、商業題材、教育題材、總部經濟題材,都是打著幌子掩蓋勾地的目的。拿地前信誓旦旦,保證以后會引入產業,協議里面約定了無數個條款,但是拿到地以后方顯本性。大多的套路,都是先把住宅開發出來,賣得差不多錢掙得差不多了,才開始磨磨蹭蹭搞產業地塊。不少項目以各種理由推脫,延遲產業地塊的開發。
因為房企都不傻,產業投資大多是“無底洞”,投入資金大,資金回收周期漫長。如果沒點真本事來運營產業,作為外行的房企,基本上是個穩賠不賺的生意。因此,對房企來說,商住地才是真愛,產業只是噱頭,熱度只有幾分鐘。
3、房企套路玩多了,政府也變聰明了。一般的產業,他們那里有的,你吸引不了他。你能帶來的高大上產業,只要政府能聯系得上產業方的,好多也會繞過你直接去談,因為畢竟人家還是把你當成去忽悠土地的。
為了防止你拿了地后翻臉,現在政府對房企勾地的研究出的應對方法也多了,產業來了是歡迎的,對產業的優惠啊,補貼啊,那都是沒得說。但是商住地你要想占多大便宜,那可能性很低了。特別是熱點的一二線城市的勾地,商住地本來就沒便宜多少,算上產業的投入,怎么算賬都是虧得。更要命的是,時不時的還會有地方平臺公司出來托底,以極高的價格拿一波產業勾地,例如時下興起的TOD項目,活生生強行地給大家“打個樣”,無形中拉高了勾地的成本。
4、商住用地配多少,這是個問題。作為房企,勾地肯定想拿到手地商住用地越多越好,政府想的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多拿配套商住用地,你的理由必須得足夠強大,諸如解決職工安置、內部購房、人才用房等,都是常用的套路。關鍵點在于用合法的,大家都能說得過去的形式解決配套住宅地的問題,這樣才能讓政府決策時不那么為難。
但是現在要配套住宅地越來越難了,你想的可能是產業和住宅2:8,最少也要3:7的比例。但是最終談了以后才發現,只能做51:49,想想都雞肋,拿不拿都難受。
被玩兒壞了的勾地,現在想要再勾,已經沒那么簡單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投拓江湖”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被玩兒“壞了”的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