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董云峰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ID:finrank)
一些遲到的總結和展望。
壹
距離余額寶橫空出世已經快10年了。
距離2016年春天開啟的大整治也過去6年了。
當強監管成為了監管,當新常態成為了常態。那個自由馳騁、飛揚跋扈的新時代,成為了漸行漸遠的舊時代。
沒有什么一層不變的新金融。那些曾經的新金融,要么變成日常,要么煙消云散。今天的新金融,可能是明天的傳統金融,如此往復。
回過頭看,作為一個新興業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一股新勢力的金融科技——迥異于傳統金融體系的新勢力,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金融科技成了持牌金融機構的科技。金融機構是主,金融科技公司是客;沒有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就是無本之末,金融科技公司也將不復存在。
歷史的偏差總是短暫的。
貳
不要低估“共同富裕”的威力。
當惠變得比普更重要的時候,原有的很多商業模式也就不復存在了,甚至失去了合理性乃至合法性。
在當下的環境里,靠模式創新,挾流量優勢,賺快錢,攫暴利,已經不太能夠被容忍了。在自由市場之上,還有無可阻擋的滾滾洪流。
作為科技服務者,要想在金融領域繼續存在,要么助力又普又惠又綠的好金融;要么,朝著信創的方向,做硬核的核心技術攻關,為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底座做貢獻。
換句話說,要么做“好人”,要么做“硬漢”。二者至少要選一個,否則賺錢就是不體面,甚至是不道德的。
除了共同富裕,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表述: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黨建引領……
它們代表了潮水的方向。
叁
信創,是一個類似于“中國制造2025”的東西。
它發端于2016年。當年3月,24家專業從事軟硬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國內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簡稱“信創工委會”,“信創”一詞由此而來。
從產業鏈來看,信創主要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等四部分構成。其中,芯片、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是最重要的產業鏈環節。
在政策推動下,近年來信創產業快速發展,也掀起了一股國產替代潮。然而,要想彌補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信創之路道阻且長。
金融很特殊,現代金融史就是一部信息技術的發展史。或者說,金融業的另一面就是IT業。這意味著,只有當席卷了整個金融業,信創浪潮才真正進入巔峰期。
時代在召喚。
肆
政策鋪墊已經相當密集了。
十四五規劃提到:著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安全發展能力;推進金融業信息化核心技術安全可控,維護金融基礎設施安全。
今年初,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指出:加快制定并組織實施金融業關鍵軟硬信息基礎設施安全規劃,切實提高金融業關鍵軟硬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1月17日,銀保監會公開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提高新技術應用和自主可控能力,堅持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原則”。
市場分析認為,經過2020-2021年的兩年試點,金融信創有望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國泰君安預計,至2025年,金融信創基礎軟硬件外采支出將達到650-845億元。
這并非故事的全部。底層IT架構向信創過渡,將帶來上層應用系統的適配改造需求或者上線全新分布式系統的需求,以及衍生的業務系統的升級換代需求,最終給金融科技服務市場帶來新的機會。
無論如何,依然值得期待。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2022,從金融科技到金融信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