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邦
來源:債市邦(ID:bond_bang)
公募基金負責市場營銷的朋友,最喜歡引用的數據之一,就是從長期來看,權益資產的收益率是最高的,碾壓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大類資產。
所以我們要堅持長期投資的理念,忽略短期波動,放棄擇時。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數據也是。
假設從接近底部的2006年3月10號投資股市,用萬得全A指數來代表投資收益率,那么過去16年指數從730點上漲到現在的5062點,的復合年化收益率是13.23%,這個收益率看起來確實還不錯。
但問題是,我們很難在底部的時候一把梭哈的,如果按照公募基金說的長期投資理念堅持定投,那么16年下來的定投平均成本是3343點,年化收益率只有5.6%左右,和固定收益產品差別并不大,如果考慮到過去十幾年存在大量的高收益剛兌信托產品,5.6%的收益率其實是被固收產品所踩在腳下的。
更不用說,股票投資還要承擔那么大的波動風險,投資體驗太差了。
此外,基金銷售喜歡用美國的股市來畫餅,描述了一個未來市值長期保持增長的美好畫面。從過去幾十年看,美股確實NB,在87年的黑色星期一、01年的互聯網危機、08年的次貸危機以及20年的疫情沖擊中,都表現出驚人的韌性,迅速爬坑并創下新高。
但拉長歷史事件,美股真的沒有掉到坑里的時候嗎?
其實是有的,把時間拉回到1965年,當年3月美軍決定直接下場參與越南戰爭,然后深陷的“人民戰爭”海洋,一打就是10年。中間還面臨海灣戰爭所帶來的石油危機,通貨膨脹率一路飆升。
從1965年3月到1982年3月,道瓊斯工業指數17年原地踏步,如果定投道瓊斯指數,那么17年下來還是負收益。
雖然我們通過后視鏡看,美國股市后面還是走出了大牛市。但是整整17年啊!一代人的投資青春就這么在無法突破的股市中不斷循環,人生有多少個17年可以揮霍。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在中國股市,討論長期沒有任何意義。
俄烏戰爭逐漸陷入僵持,全球通脹創下多年新高,這一切,不得不讓人想起美國股市這失去的17年。
最后來點正能量,近期外資持續流出A股,3月份已經凈流出330億元了,從歷史回溯看,外資單月凈流出超出200億元的時候,均對應著一個1年左右周期的底部。真正的底部應該不遠了
恐慌的外資從來不是smart money。
從5年左右的中期維度看,A股出坑有戲,但中概港股真是回頂無望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債市邦”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美股也有失去的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