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羅斯對頓巴斯地區采取特別軍事行動,標志俄烏戰爭正式爆發;隨后歐美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嚴格制裁,令俄烏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升級。由于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國,俄烏戰爭爆發疊加歐美對俄制裁,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造成直接沖擊,能源、糧食、有色金屬、稀有氣體等大宗商品價格隨之呈現大幅上漲,進而對中下游供應鏈造成較大沖擊。供應鏈緊張將進一步推高全球生產端的成本壓力,并向消費端傳導,或令全球經濟陷入“滯脹”風險。
?正文內容
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地緣政治風險升級導致能源價格高位運行;能源價格上漲和制裁措施令全球運輸業承壓,加劇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
俄羅斯在全球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供給方面占據重要地位。石油方面, 2021年俄羅斯原油出口總量約2.3億噸,約占全球石油總供給的11%,是僅次于美國和沙特的全球第三大原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天然氣方面,2021年俄羅斯共計出口天然氣55.5萬億立方米,是全球第四大天然氣出口國。俄羅斯供應了歐盟近四分之一的石油和近一半的天然氣,歐盟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供給依賴度極高。烏克蘭是俄羅斯天然氣流向歐洲的重要中轉路線,可以滿足該地區近50%的進口需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俄烏戰爭爆發后,美國和英國相繼宣布對俄羅斯采取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出口禁運舉措,能源禁運導致全球能源供給缺口進一步走擴。ICE布油大幅沖高并一度逼近140美元/桶關口,NYMEX原油期貨也一度漲破130美元/桶關口,雙雙創下自2008年8月以來的新高;IPE英國天然氣期貨收盤價一度突破500便士/色姆,持續刷新歷史新高。雖然俄烏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石油價格有所回落,但俄羅斯宣布歐洲國家購買天然氣需用俄羅斯盧比結算,同時里海石油管線(CPC)暫停運營,市場對能源斷供的擔憂再度推漲能源價格,ICE布油價格再度回升至120美元/桶,天然氣價格也出現顯著回升。因此,在地緣政治風險依舊持續的背景下,預計短期內原油和天然氣價格依舊會保持上漲趨勢,全年平均價格有望達到100美元/桶以上。

能源價格上漲帶動運輸成本走高,再加上歐美等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相互加碼制裁,令全球運輸業大幅承壓,由于運輸行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斷裂壓力向各行各業傳導。
航空運輸方面,2月24日,英國宣布對俄羅斯關閉領空,成為首個禁飛俄羅斯的國家,隨后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多國相繼宣布對俄羅斯飛機關閉領空;28日俄羅斯宣布采取反制措施,對包括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在內的36國飛機關閉領空,俄羅斯地處亞歐大陸,跨越俄羅斯領空是亞歐航班最適宜的飛行航線,禁飛令導致亞歐航班被迫繞飛,進一步推高了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目前,已有德國漢莎、法國航空、荷蘭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停飛亞洲往返美國和歐洲地區的國際航線。
公路及鐵路運輸方面,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國的運輸業因燃油價格上漲相繼宣布罷工,物流受阻也加劇了本國零售行業供應短缺的局面。由于俄羅斯國家鐵路被美國和歐盟列入制裁名單,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額度鐵路運輸基本停擺。由于部分歐洲物流公司因制裁原因停止接受途徑俄羅斯的貨物,中歐班列也因此受到波及,面臨著運費成本上漲、運輸時效下降、運費結算困難等多方面的問題。
海運方面,烏克蘭政府宣布自2月24日起關閉所有港口和碼頭,其中包括位于最大港口敖德薩港;3月2日,英國對俄羅斯制裁措施進一步升級,下令禁止俄羅斯船只進入英國港口。戰爭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航運風險,2月24日,美國嘉吉公司貨船在敖德薩港口附近遭遇襲擊,成為烏克蘭海域發生的首起商船遇襲事件,隨后多艘途徑黑海的貨運商船遭到襲擊,表明戰爭風險已經波及海運行業。港口停運和戰爭風險上升導致馬士基、MSC、地中海等多家航運公司暫停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的業務。市場不確定性疊加燃油價格上漲,推升運價成本持續走高,波羅的海指數所有船型運費指數自2022年年初以來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波羅的海散干貨指數(BDI)一度突破至2,700點。黑海地區的航線是全球重要的糧食、鋼鐵、能源產品的運輸通道,航運受阻和運費上漲導致商品供應受限,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風險。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有色金屬以及稀有氣體的出口國,俄烏沖突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并傳導至鋰電池、芯片等多個中游產業供應短缺,進而加劇下游汽車產業的產能受限問題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有色金屬和稀有氣體出口國。俄羅斯在全球鎳、鈀、鋁和鉑的出口占比分別高達49%、42%、26%和13%;烏克蘭在氖、氪和氙的全球市場份額分別達到70%、40%和30%,美國對烏克蘭氖氣供應的依賴度高達90%。雖然目前美歐并未采取針對俄羅斯的有色金屬和惰性氣體的制裁,但有色金屬市場面臨嚴重的供需不匹配問題。在全球經濟復蘇和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背景下,有色金屬行業的需求持續提升,供不應求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導致有色金屬庫存急劇下跌。
市場對有色金屬供應短缺的擔憂帶動多種有色金屬價格大幅飆升,其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鋁期貨年內高點較年初漲幅突破35%,鋅和錫價格漲幅也達到20%,雖然目前價格較盤中高位有所回落,但受供給端不確定性影響仍保持上漲趨勢。此外,由于俄鎳無法交割,金屬鎳一度上演逼空行情,3月7日—8日,3個月鎳期貨收盤價單日漲幅分別達到59.1%和72.7%,盤中一度突破10萬美元/噸關口,持續刷新歷史新高。占據了全球市場約50%份額的烏克蘭兩大氖氣供應商Ingas和Cryoin因戰爭因素均已停止運營,對稀有氣體供應中斷的擔憂情緒加速稀有氣體價格上漲,中國國內氖氣主流價格上漲至15,000元/立方米,較年初價格上漲近14倍。

有色金屬和稀有氣體價格的持續上漲,降低了相關下游行業的采購和生產意愿,并將通脹壓力進一步向消費端傳導。電池領域,鈀是制造傳感器、內存所需的重要原料;金屬鎳是不銹鋼和三元鋰電池生產的重要原料,鎳價高企將導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逐步減少對三元鋰電池的使用,轉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鋰電池。芯片領域,稀有氣體是芯片加工過程的必需品,價格上漲和供給受限導致全球芯片供應鏈再度受到沖擊,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缺芯”局面。汽車線束領域,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萊尼、日本藤倉、耐克森等多家歐洲汽車線束廠商已經宣布暫停在烏克蘭地區的生產,或將生產線向其他國家轉移。
由于鋰電池、芯片、汽車線束等多種汽車生產的重要零件面臨持續性短缺,寶馬、大眾等多家汽車產商暫停在歐洲地區的汽車生產,或將對汽車行業造成持續性沖擊。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115.84萬輛,全年預測減產量有望高達188.4萬輛,其中預計中國將減產7.1萬量。

俄烏沖突導致化肥價格快速走高,生產成本上漲疊加出口禁令影響,全球糧食價格速度走高并推升下游食品價格;玉米和大豆是飼料生產的主要原料,糧食價格上漲還將通過飼料價格上漲向下游養殖業傳導
作為農業生產上游產品的化肥價格走高是推升多種糧油價格重要因素之一。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化肥出口國,俄羅斯是全球最大氮肥出口國和第二大鉀肥出口國,白俄羅斯是全球第三的鉀肥出口國,兩國累計鉀肥和尿素的出口總計占全球市場的40%和15%。美歐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制裁導致化肥供應不確定顯著上漲,3月10日,俄羅斯工業部頒布化肥出口禁令,推升尿素、鉀肥和磷酸二銨(DAP)等多種化肥價格全面走高。鉀肥價格走高會傳導至糧食種植成本,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
擁有“世界糧倉”稱號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供應了全球30%的小麥、20%的玉米和80%的葵花油。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戰爭因素相繼發布糧食出口禁令,加劇全球對糧食供給短缺的擔憂,塞爾維亞、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等多國相繼宣布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的法令。在生產投入成本顯著上漲、全球航運受阻和極端氣候沖擊全球糧食生產的背景下,多國糧食出口禁令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應短缺風險。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和玉米期貨價格創2008年糧食危機以來新高,大豆期貨則創下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在4月中旬將迎來春耕季節,雖然俄烏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地緣政治不穩定性將長期存在,或將導致黑海地區小麥、春大麥、玉米和油菜籽、向日葵等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進度受限,預計2022年糧食價格將整體保持上漲趨勢。

糧食價格上漲會造成全球食品價格全面上漲,部分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埃及對俄烏小麥進口依賴度高達80%,糧食供應短缺導致埃及的面粉價格一度上漲至1.1萬埃及磅/噸,較此前本國政府的預期收購價上漲了約1.7倍。雖然埃及政府仍保持對部分群體的面包補貼,但糧食價格的上漲仍將削弱埃及的政治穩定性。歐盟同樣是烏克蘭重要的糧食出口地區,因糧食價格上漲,2月歐盟面包和谷物價格指數環比上漲了6.6%。
糧食價格的上漲也將通過飼料價格上漲向下游的養殖業傳導。玉米和大豆都是飼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雞飼料和豬飼料構成中玉米均占據大約一半的比重,作為大豆下游產物的豆粕占比則超過四分之一。同時飼料成本是養殖業的主要成本來源,占養殖業總體成本比重的五到七成。以中國為例,作為全球重要的生豬養殖國家和出口國家,雖然目前中國生豬價格連續下降,并且連續處于一級預警區間,但由于飼料成本的顯著上漲,預計生豬價格將在今年二季度出現顯著上漲。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供應鏈斷裂風險導致生產成本走高,生產能力受限;由于企業將生產向消費者轉移并對消費增長形成抑制,加劇全球經濟陷入“滯脹”的風險
從生產端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供應鏈斷裂風險向生產端全面傳導。從生產者價格看,歐元區1月PPI同比上漲超過30%,2月美國PPI同比飆升10%,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從PPI構成看,能源價格仍是推升PPI上漲的主要因素,帶動了物價近40%的增長。由于美國和歐盟的統計數據中均未包含俄烏戰爭爆發之后的數據,因此預計2月底以來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導致PPI進一步走高。供應鏈斷裂還將導致全球生產能力受限,3月歐元區制造業PMI降至57.0,較前值小幅下滑。從分項數據看,供應商平均交貨時間創下自2021年11月以來最長紀錄,表明供應鏈斷裂已經對生產端造成一定影響。
從消費端看,生產成本上漲會逐步轉嫁至消費端。此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呈現出消費低迷態勢,其中歐元區1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2%,美國2月零售銷售數據環比增長0.3%,均顯著低于預期水平。尤其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后,美國和歐盟的燃油成本漲幅較為顯著,線上零售行業也出現小幅下滑。因勞動力短缺帶動的工資水平上漲對消費者購買力的支撐能力有限,預計未來持續高企的商品價格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將進一步加劇。整體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供應鏈斷裂的壓力向生產端以及消費端傳導,不僅進一步抬升通脹壓力,還會遏制經濟發展活力,或加劇全球經濟的“滯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