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隨著今年度專項債額度的全部下發,期盼已久的專項債新政也在今日落地:
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有關工作的通知》(財預〔2020〕94 號),對下半年的專項債發行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用于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的2000億專項債額度也已經下達,共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獲得該額度,平均每個省份約111億。東部地區5席:天津、河北、浙江、山東、廣東。東北地區3席:遼寧、吉林、黑龍江。中部地區4席:山西、江西、河南、湖北。西部地區6席:內蒙古、廣西、四川、云南、陜西、甘肅。
那么如今的專項債新政中有哪些要點,又將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允許調整用途:聚焦投資效率
本次專項債新政的最大改變就是,明確提出允許依法合規調整新增專項債券用途。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對因準備不足短期內難以建設實施的項目,允許省級政府及時按程序調整用途,優先用于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兩新一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
這一新規既旨在提高專項債資金的運作與投資效率,實際上也表明了上半年專項債爆發式增長帶來的項目質量下降;有太多項目為了追求低成本長期限的資金而申報,但未考慮實際情況,但至今仍不具備落地條件,導致項目無法順利實施。
在一段時間的沉淀后,地方真實的項目建設需求有了很大的挑戰,允許專項債資金調整用途是貫徹了“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讓真正需要的項目先動起來。既提高投資效率,也是旨在防范潛在的地方債務風險。
此外,我們仍然要留意的是,專項債的規模大幅度增長后所能夠帶來的實際投資效果仍然未能很好的顯現;在2萬余億的資金投入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未轉正,要加強專項債的投資效果,依然需要更全面的督導與制度建設。
合理確定期限:不再一昧求長
自從2019年6月的專項債新規后,地方債的發行期限開始大量延長;專項債的平均發行期限從2019年的9.0年增長到了15.3年。雖然長期限大幅度緩解了地方債務的結構性壓力;但一昧追求長期限的背后仍然存在債務的結構性問題——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方式易造成債務資金的沉淀,缺乏管理細則也容易讓這些錢成為預算外的“小金庫”,導致潛在的風險進一步增高。
因此,本次專項債新政收緊了關于專項債期限的規定;指出要更好匹配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又要綜合評估分年到期專項債券本息、可償債財力以及融資成本等情況,合理確定專項債券期限,避免人為將償債責任后移。
十月底前發行:延長一月調整
從2019年的專項債發行情況來看,前三季度發行的規模占到了99%以上,已經完成了全年的發行任務;但《通知》中卻提出今年的專項債要在十月底前發行,足足延緩了一個月期限。
這意味著專項債新政的實施力度將會很大。調整用途的專項債不在少數,對新申報的項目質量、期限、用途將有更高的要求與更嚴格的管束;已經進入省財政儲備庫的項目也不能幸免,必須按照新政進行修改。
專項債無限寬松已經徹底成為過去式。
負面清單制度:防范隱性債務
專項債新政還首次提出了負面清單制度:嚴禁將新增專項債券資金用于置換存量債務,決不允許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新增專項債券資金依法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嚴禁用于發放工資、單位運行經費、發放養老金、支付利息等,嚴禁用于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項目、企業補貼等。同時,堅持不安排土地儲備項目、不安排產業項目、不安排房地產相關項目。
實際上,由于今年地方財政的收入下降嚴重,地方“六保”壓力很大,導致以上違規現象在地方屢見不鮮;財政部門對以上情況也并非不知,只是出于“六穩”的需求并未點破。如今財政部不再選擇性無視,強調負面清單制度,實際說明財政寬松的大環境已經結束,如今再次回到財政新常態:防范債務風險,要求花好每一分錢。
用于支持地方中小銀行的2000億元的專項債額度已經下達,但和用于支持建設項目的要求不同,這些用于中小銀行資本金支出的債券額度卻并不著急發行,而是要求根據銀行資產質量、風險狀況及處置需要,因行施策,細化確定實施方案和支持方式,不搞“一刀切”,逐行評估、嚴格把關,成熟一家做一家。
這意味著這不僅僅是為地方中小銀行補充彈藥,更重要的是推進地方金融改革,從根源上解決地方金融的潛在風險問題。當下的地方中小銀行的問題多多,已經遠不是補充資本金能夠解決的問題;其中隱含的風險因素,也到了不得不治的時候。財政此舉,為地方金融改革營造了一個絕佳的契機。
因此,綜合來看,本次專項債新政力度很大,影響深遠;不僅將對下半年1.6萬億的專項債資金提質增效起到作用,也將開啟地方債務管理與金融改革的序幕。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果今年的專項債要到十月底才結束發行,那么2021年專項債是否不再會有提前批?2021年的專項債額度是否會回歸理性?
如今我們又走進了一個政策密集發布期,未來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