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董云峰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ID:finrank)
如果說過去30年城市化的高歌猛進,成就了以招行、興業為代表的股份行的崛起。那么正在掀起的鄉村振興與數字鄉村建設浪潮,是否蘊藏著新的可能性?“我要對您說的是:現在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2000年初春,深感“農民負擔過重,實在找不到出路”的李昌平連夜寫了一封信,題為《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心里話》,他在開頭寫道:“總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歲,經濟學碩士,在鄉鎮工作已有17年,現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
以這封信為引子,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不斷升級。從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主題均聚焦三農,一直延續至今。
得益于強有力的政策傾斜,我國三農問題持續緩解,農業農村的面貌早已煥然一新。但從產業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距離三農問題的根本性解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相對滯后的農村金融。
多年來,金融業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并不弱,涉農貸款規模持續攀升,其增速也高于銀行業整體信貸增長。不過,無論廣度還是深度,農村金融的發展還遠遠不夠,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三農需求。
在此背景下,在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農村金融被作為重點一再提及。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之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將數字鄉村建設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如果說過去30年城市化的高歌猛進,成就了以招行、中信為代表的股份行的崛起。那么正在掀起的鄉村振興與數字鄉村建設浪潮,是否蘊藏著新的可能性?
當前,消費金融今非昔比,小微金融漸成紅海,農村金融數字化正當時——這既是數字金融的“壓軸題”,也是銀行業僅存的藍海之一,挑戰與機遇并存。
從國有大行、股份行到新興科技銀行,都在加碼這場農村金融攻堅戰。
1 東風盛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持續第十九年聚焦“三農”問題。
這份題為《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文件指出,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著眼解決實際問題,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
在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入數字普惠金融之后,今年的一號文件將數字鄉村放在了重要位置,從而為農村金融的全面數字化鋪平了道路。
正如沒有數字中國的高歌猛進,就不可能有我國數字金融的蓬勃興起;同樣,只有數字鄉村建設的深入落地,才能帶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大發展,這反過來又將助力數字鄉村的推進。
實際上,在今年初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已經涉及到了數字鄉村與數字農金的聯動。
上述行動計劃提到: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基于大數據和特定場景進行自動化審批,提高信貸服務效率;鼓勵保險機構探索利用互聯網、衛星遙感、遠程視頻等技術,開展農業保險的線上承保理賠。
可以預期的是,科技的力量、數字化的力量,不僅會是農村金融變革的最大看點,也將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在近日舉行的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張忠寧表示,推進農村金融數字化發展,鼓勵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基于大數據和特定場景進行批量獲客、精準畫像、自動化審批,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村地區長尾客戶的服務效率和服務半徑。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報告2021》,近4年全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其中,縣域數字貸款和數字授信發展最為顯著,2020年數字信貸服務廣度得分較2017年增加8倍以上。數字信貸已成為繼數字支付在縣域和農村持續普及后,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力的重點領域。
2 新路徑
表面上,農村金融的發展成效已經足夠喜人。
從央行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4.57萬億元,同比多增6343億元。
然而,光鮮的數據,無法掩蓋農村金融發展高度不均衡的現實,大多數農戶依然被銀行信貸體系拒之門外,也就是“精英俘獲”現象——中國農村信貸資源主要被那些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精英農戶占據,多數農戶因逐漸被邊緣化而喪失了獲取信貸資源的機會。
真正低門檻的小額、即時、無抵押、無擔保的貸款,才是當下農村金融領域的剛需,但做起來卻很難。
原因在于,在依賴銀行線下網點以及抵押物的傳統金融模式下,農村金融的高成本與高風險很難被克服,再加上受技術條件和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貸款難、貸款貴。
舊模式走不通,唯有探索新路徑,向技術要生產力,向數字化要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里,以網商銀行為代表的新興科技銀行,借助云計算、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數字農金之路。
網商銀行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服務的僅縣域的小微經營者和經營性農戶數量已超過2000萬,80%以上的用戶,之前從沒有獲得過銀行經營性貸款。
伴隨著數字鄉村的發展,數字農金將獲得充足的土壤和空間。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曾提到,農業農村數字化升級趨勢,正令農村每部手機有望成為一個銀行網點,驅動銀行成為助力鄉村振興與農村金融持續蓬勃發展的探索者。
在2020年出版的《中國的根基:農村金融重構與改革視角》一書中,央行研究局原局長徐忠寫道:
數字技術具備高效、共享、低成本、低門檻的特點,在解決普惠金融的傳統問題,即小額涉農金融服務的高風險、高成本問題過程中具有天然優勢。近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很多地區形成了一批“生產商+批發商+農家店+農戶”的數字平臺,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最后一公里”,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3 探索者
科技基因賦予了網商銀行“上山下鄉”的底氣。
自2015年成立以來,網商銀行持續科技探索,深入布局前沿技術,是全國第一家將云計算運用于核心系統的銀行,也是第一家將人工智能全面用于小微風控、第一家將衛星遙感用于農村金融、第一家將圖計算用于供應鏈金融的銀行。
其中,網商銀行在2020年正式推出衛星遙感信貸技術“大山雀”,其原理是通過解析衛星影像,判斷農戶耕種面積和品類,預測產量產值,從而給予合理的貸款額度。這項技術猶如在金融領域支起了一根“網線”,將天上的衛星和地里的農民連接在一起。
2021年9月,“大山雀”迎來技術突破,成功識別蘋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這也意味著,許多果農貸款難的問題有了新的解決方案。目前,全國已經有數十萬種植大戶,通過網商銀行應用的衛星遙感技術,獲得無接觸貸款。
在農業農村部去年公布的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中,網商銀行的衛星遙感助農方案入選。此前,“大山雀”在農村金融的這項應用,已經入選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監管科技創新試點項目。
除了技術上的突破與創新,網商銀行還通過與政府合作,將數字普惠金融模式進行升級,并推廣到越來越多的鄉村。
從2018年起,網商銀行開始探索與縣域政府合作,運用數據化風控取代傳統風控方式,通過數字信貸提升縣域及農村用戶的貸款可得率,為農戶提供無抵押、免擔保的純信用貸款。
以數據為媒,網商銀行把農村的交易、物流、支付等信息形成信用資產,政府則將涉及農戶可公開的數據資源,如農村土地確權、種植情況、農業補貼等數據進行共享;運用數字技術,網商銀行建立了專屬的數字化風控模型,農村用戶就此擁有了更精準的數字畫像和更高的數字信貸額度。
河南省內鄉縣是全國第一個與網商銀行合作的數字普惠金融試點縣,合作3年來,內鄉縣累計近20萬農戶獲得金融授信,實際獲得數字貸款金額超過40億。
自內鄉縣之后,截至2021年末,全國1000多個涉農縣區相繼與網商銀行合作,數量占到全國總數的近一半。另有數據顯示,與網商銀行合作的縣域,過去一年的數字貸款增速高出縣域平均增速的39%。
此外,到去年底,安徽、四川、海南、青海、江蘇、浙江、寧夏、江西等地的省級主管部門已與網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其中,陜西、寧夏已經完成數字普惠金融合作的全覆蓋。
“我們相信,下一步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頭戲一定在農村。”金曉龍曾表示,預計到網商銀行成立十周年時(2025年),該行將與2000個涉農縣區達成戰略合作,實現貸款村村通,解決農村信貸最后一公里難題。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上山下鄉:數字金融“壓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