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政信三公子
來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相信大家都很敏銳的發現了一個現象:
就是從6月中旬開始,公眾號文章里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心里按摩,不再聊財政金融政策,不再聊地方債務化解,不再聊非銀業務創新,不再聊城投產業轉型,不再聊債券交易策略等等,都不聊了,每篇文章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除了正能量,各篇文章里還時不時的提及,預判730就是變局時刻,但又語焉不詳的給不出邏輯和依據。
今天就是730了,一些大家過去從未預料到的情況出現了:
股市震蕩調整。
茅臺大跌,但斌、張坤、林園這些明星大牛紛紛出來或誠懇道歉或修正觀點,業績普遍乏善可陳。
地產股債雙跌。
恒大事件發酵,供應鏈上下游紛紛倒戈起訴,恐慌情緒傳導到了SM、YJL、XC和JZY等相似特質企業的債券價格上。
中美針鋒相對。
掩飾全無,連口頭上的客套話都欠奉了。
嚴控城投債務。
從財政到審計到監管,對城投動起手來似乎“比勇斗狠”,只管著踩背治羅鍋,嚴查隱債,也不管會不會把城投給踩死了。
金融機構使命擔當。
擔子越來越重,存量部分只能借新還舊講大局觀,增量部分的支持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又不咋賺錢。
簡單總結起來:
股市的白馬抱團邏輯崩塌了,芯片和新能源開始與泡沫共舞,新的方向還沒形成共識;
債市都等著城投出清,沒想到地產先躺倒了,影響未知,前途難卜。
有多少家銀行和信托已經做完了壓力測試,覺得自己不會被某大等拖死?
1200億美元市值的教培行業說涼就涼,是市場說了算,還是人民美好生活更重要?投資邏輯面臨新一輪重建;
城投公司再融資越收越緊。
存量融資償還困難,已然是以金融機構借新還舊自救為主。金融機構能夠借新還舊的前提是城投公司依然還的起利息。
15號文把流貸一掐死,如果利息都還不起了,那么遲早要來一輪展期降息乃至免息才能解決問題。
銀行似乎成了標和非標的安全墊,把前些年的利潤陸續回吐。
增量融資主要靠本地金融機構支持,厘清隱債和嚴控項目后,項目越來越少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外部項目資金了。
預算內資金和專項債成為新上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
既然城投公司的增量項目建設資金回歸了財政的表內,那么:
存量債務的化解和置換,迫切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暴露風險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疫情是否就是個技術性違約的契機,讓人無法指責,又似乎理所應當?最終大家都解脫了?
評級機構就像吃了槍藥一樣,突突突的給銀行金融機構下調評級。
從萬億級的S銀行,到萬億級的金融央企,再到省會城商行,再到數量繁多的地方農商行。
如果連銀行都信不過,我們還能相信什么?
今天的政治局會議,信息量非常大,畢竟學識淺薄,不想過多解讀,簡單摘錄幾段話與大家共同學習:
第一段: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里面有句話值得琢磨。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這里面是有先后順序的。
先國內大局,再國際大局。
先疫情防控,再經社發展。
不管是作為實體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還是基層政府,都要先顧國內大局(國本),都要疫情防控優先(民本)。
這是大的原則,非常務實,也非常底線思維。
第二段: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上面這句話,提到了兩個“穩”字,目前【不穩固】,下半年要【穩中求進】。
主官們要有大局意識的,城投和國企,是沒有爆雷潮的。
沒有爆雷潮,原因有兩個。
第一,城投和國企是地方經濟的基本盤,與民生息息相關,不能出問題。
第二,地產如果迎來爆雷潮,誰來收拾爛攤子?還得城投和國企出面,勇于擔當。不過,這也是城投和國企低價承接好資產,完成市場化轉型的契機。
第三段:
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上面這段話分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要實現跨周期調節,是需要金融工具的。
我理解,這個工具,只能是銀行。
既要實現存量債務的跨周期調節(時間換空間),也要實現企業發展的跨周期調節(降息減費)。
第二個層次,財政不可能放松,更不會大規模上杠桿,打消幻想吧。
會議提的是“提升政策效能”,“兜底三保底線”,壓根沒提財政要增赤字。
這意味著什么呢?
在過去,地方政府和城投為了化債,很多資金是挪用的,堵窟窿去了,而沒有真實用到增量項目上去。
現在呢,估計要加大審計和督查力度,把錢真的用到項目上去,這樣才能“實現實物工作量”。
基層都在抱怨,上半年的專項債發行太慢了,到位資金太少了。這是很科學的。
先把隱形債務厘清了,把新老劃斷了,增量的專項債資金才能真正用到項目上去。
如果上半年嘩嘩嘩的放錢,賬又是混亂的,這些錢都拿去堵窟窿去了,還怎么發展?
第三個層次,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
怎么叫合理充裕?
所謂的合理,應該是精準施策的概念。
如果流動性在行業間不合理,就定向放給指定的行業。
如果流動性在銀行間不合理,就定向放給指定的銀行。
如果流行性在區域間不合理,就定向放給更需要的區域。
第四段:
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租賃住房,落實用地、稅收等支持政策。
第一個層次,原來是【建立】一把手負責制,現在是【落實】一把手負責制。
陸續換屆了,也陸續厘清隱債了。
存量的問題蓋棺定論,增量的問題嚴厲問責。不給你歷史包袱,但你也要懂輕重緩急,有使命擔當,絕對不能搞出事情。
第二個層次,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房地產始終是要平穩健康發展的,如果某大這種企業干不好,就讓能干好的企業來,不要占著茅坑不拉屎,囤著土地不開工。
換個角度講,某大這種企業如果半價甩賣,肯定會影響市場穩定。這個時候,的確需要屬地國企和城投出面,先半價把樓盤接走,再零散慢慢賣。既穩控住了市場,還能有不錯的收益。
簡單聊這么多。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730,變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