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一段棉線
來源: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ID:yiduanmianxian)
重點提示
本文基于作者投資業務經驗撰寫,選用方法與核心觀點如有不妥,還請讀者不吝賜教。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所在機構觀點無關。
三年前主營業務還是做ABS次級投資的時候,寫過《【關于ABS投資】好主體不等于好資產,好資產不等于好投資》,當年算是一篇”爆款文章“。
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有些前瞻性的觀點非常精確,有些預測卻不是那么準確甚至有誤。回頭看看,準確的預測都是基于事物常理進行的推演,而不太準確的判斷都夾雜了帶有部分主觀意愿的斷言。
將文章和當時的一個分享錄音和大家共享。
前進市場中的觀點修正
仔細回頭檢視了當年的觀點,雖然今天筆者仍然認為好主體、好資產和一筆好投資之間不能簡單粗暴的直接劃等號,但所有判斷中最需要修正的一個就在于:當年筆者的觀點偏向于認為三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甚至關系相悖的。
但三年過去,外部市場環境和發行人內生能力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外部看,市場和政策資源均在向頭部機構不斷集中;從內部看,發行人內部考核激勵機制和資產管理系統功能也在不斷完善。因此三者之間出現了高度統一的狀態。
檢視自身投資觀點是否準確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導致觀點偏差最大的低估項是:在一個持續發行、循環投資的重復博弈過程中,優質發行人對自身資產融資渠道是否通暢/對自身聲譽風險(盡管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違約“)的重視程度。因此,盡管歷史上不少頭部發行人由于測算條件過于苛刻,資產質量在特定時點出現一定滑坡時內在收益率或許并未達到口頭承諾預期水平,但最終讓收益下降的風險在產品中顯化的現象并沒有普遍出現。甚至頭部優質發行人發行的次級檔資產越來越呈現出”固定收益“的特征。
但回顧當年的分析框架和細分問題的分析結論,基本上都沒有出現偏差。說到底,對微觀問題的判斷仍然要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基本方法。而那些沒有出現偏差的判斷,往往是因為對宏觀基本面、具體機構內部業務導向和激勵機制、產品結構等細節摳得更加到位,從而盡可能的排除了主觀臆斷的干擾。
市場很大、市場也在不斷前進,所知所感有限,還需要各位讀者多多指正。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