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周末,國務院金融委召開了第四十三次會議,研究規范債券市場發展、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會議提出,秉持“零容忍”態度,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要依法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惡意轉移資產、挪用發行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
于是一夜之間,被動搖的國企信仰大幅回歸;加上冀中能源最終實現兌付、未出現公開違約,更是為市場樹立了信心。
盡管大范圍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是不可容忍、也是不會出現的;但高層的表態也并不意味著本次風波已經徹底過去、未來一切照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當前的不確定性或許只是一場“壓力測試”,更大的不確定性仍然持續。
自開啟“供給側改革”與“去杠桿后”,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國務院國資委在2019年初曾表示:加快處置“僵尸企業”,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有助于穩增長防風險。“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處置’僵尸企業’短期看可能會影響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速和就業崗位,帶來陣痛;中長期看,卻能夠破除無效供給,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等。這其中涉及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處理。”
因此,讓一些連年虧損、資不抵債,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破產重整,亦屬于改革的主要方向。這是加快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淀資源的必經之路,也是讓資源從過剩領域流向更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從低效領域流向高效領域,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市場經濟的階段性過程。
但是,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宏觀經濟運行大力“求穩”,提出“保市場主體”等六保六穩工作,以期實現經濟運行平穩、社會總體穩定的目標。也正是在此基礎上,許多“僵尸企業”再度續命,隨著疫情經濟的持續繼續運轉了一段時間。從統計局數據來看,1-10月經濟恢復穩定,距離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已經很近;在此基礎上,新一輪的“去僵尸企業”可能即將再次啟動。
同時,在9月后出現的風險事件也讓我們意識到“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在今年積極財政的總體要求下,地方政府的“緊日子”仍然還在持續,收支缺口的壓力導致地方政府并無太大余力救助國有企業。在地方總體財力沒有改善的情況下,信用風險事件仍然可能再次出現。
綁架信用與剛性兌付
“國企怎么能違約?難道國企不應該講信用嗎?”這是近期市場的主流聲音。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國企的融資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國企并非是“鐵板一塊”,不同的企業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在總體國企保持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就有一部分經營情況差的國有企業綁架“國企信用”,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強行融資,最終造成了信用風險事件。
這些國企早就偏離了基本面,出現風險事件并不令人意外。發生風險事件后,更像是對市場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促使金融市場讓綁架信用的僵尸企業實現“斷奶”,實現處置企業的目標。這一點在金融委會議的表述中也能找到:既要依法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惡意轉移資產、挪用發行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同時也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升運行的質量和效率。
因此,總體信用的回歸并不代表強行“剛性兌付”還會繼續。逃廢債等行為因素或許不會再有,但市場化運作的破產重整、企業關停,并不會就此消失。
積極財政與債務高壓
近期風險事件的背后,實質上是財政的持續緊張。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首先保財政、其次保城投、最后保國企。一旦出現資金的極度緊張,某些壓力過大的國有企業,不得不成為“棄子”。因此,未來的風險事件與財政基本面有高度聯系。
但是,由于地方債務仍然高壓,財政改革仍然將堅定持續的去杠桿、擠水分。因此,未來幾年的財政絕不會走向寬松,即使需要積極財政也是出臺定向的投資工具,地方財政的“緊日子”將長期持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堅持保住城投已經竭盡全力,大量國有企業不得不走向債務市場化運作,不再勉強保留,新一輪“混改”也將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在處置地方債務逐漸進入深水區后,或許還會有其他風險事件出現,尤其是不合規的融資方式、不合規的資金投向,極有可能成為監管的重點。
結語
本輪債市風波最大的意義就是讓高層摸清了當前債市的“底線”。一周前,許多金融機構表態“可以接受正常的違約、但不接受惡意逃廢債”;但當債券真正出現規范的、市場化的違約后,或許更覺得痛苦、不能接受。
從當前的具體情況看,違約將是“偶發”事件,不會產生大量事件;但違約事件絕不是孤立的,其中的結構性問題還將伴隨我們很長的一段時間、像幽靈般突然出現。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信用的“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