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自2015年誕生以來,曾經大熱也曾經跌入谷底。在經歷了五年的發展后,PPP模式終于日趨成熟,成為政府可動用的常規模式之一,不再“自帶光環”。
雖然PPP不再像過去那樣火熱,但對基建、金融行業的從業者來說,依然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PPP既是基建融資環境的最佳風向標,也是地方財政的晴雨表。我們通過PPP模式的狀態,能夠發現很多征兆與問題。
為何PPP可看作是地方財政晴雨表?因為PPP是與地方政府的綜合可用財力高度掛鉤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當地政府的真實可用財力狀態。
在PPP模式發展日趨成熟后,其優勢與劣勢是相當明確的。優點在于合規性高、可以引入具有產業運營能力的長期合作伙伴;缺點在于項目運作周期長,政府付費項目的綜合成本要高于政府自行投資。
因此,除非是專業運營項目和存量資產項目,一旦政府把以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大部分為政府付費或者補貼的公益性項目做成PPP,實際上意味著地方綜合可用財力進入了相當緊張的狀態。做成PPP,完全可以說明當地政府在短期內已經無力通過融資平臺發債等模式來建設;同時也說明政府層面有相對較高的項目實施意愿。
在今年地方專項債大幅度擴容的背景下,這一現象更為明顯。在專項債額度較少的地區,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動力更大;而在專項債額度相對充裕的地區,確實很少見到帶有融資屬性的PPP項目了。
從PPP看市場融資冷暖
要做成一個PPP項目,通常需要政府、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合力協作;因此,PPP的冷暖不僅反映地方財力,還是市場融資的風向標。在2016-2017年的PPP大幅擴張中,融資環境的寬松是最大的推手;同樣在2018-2019年去杠桿、清理影子銀行的大環境下,PPP的熱度隨之大幅降溫。
從融資上來看,影響PPP項目的主要有兩個維度。
一方面是項目回報率與市場資金的利差。
當項目中的建設內容多過運營,那么自然要考慮項目投資的利差。如果PPP項目的回報率高于同級融資平臺的融資利率,以及市場融資環境相對寬松,那么PPP模式自然大受追捧;或者市場資金已經寬松到一定地步,缺乏足夠的合格資產,那么PPP模式也不失為一個資金的好去處。
近期PPP模式的逐漸復蘇,實際上正是說明市場資金日趨寬松,開始缺乏可投資的資產。
另一方面是PPP項目再融資的空間。
PPP項目的周期一般長達10-30年,過于長的期限自然限制了很多資金的進入;因此PPP項目的再融資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到PPP模式的發展。在這一輪改革中,基建資產的再融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PPP發行ABS、基建REITs進行再融資的前景有了大幅改善,使得市場又開始重新關心PPP項目資產。
因此,這一輪PPP能復蘇到什么程度,與再融資的發展密切相關;對于當下的基建投資來說,雖然PPP已不再是主流模式,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是市場變化的重要風向標,值得持續關注。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融資風向標:PPP模式的另一種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