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來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都知道,我現在轉型做高收益債了,這是今年最火的熱點產品之一。
昨天看了下最早兩期產品的收益情況,單從已經落袋為安的在賬的現金利潤看:
第一期產品成立距今5個半月,現金形式的可分配利潤超過了本金的45%;
第二期產品成立距今4個半月,現金形式的可分配利潤超過了本金的35%。
這是在倉位還有75%的情況下實現的,75%倉位對應的浮盈并沒有計算在內。
通俗點說,如果現在就進行分配,投資人每買100萬元,可以在不到半年內,拿回35萬元到45萬元的利潤。
另外,在滿1年時,除了本金,還有可能再拿回35萬元到45萬元的利潤。
從年化收益率來看,這兩只產品的年化收益可能最終高達50%~100%。
兩期產品的主力持倉已經調整了2-3遍以上,積累了足夠豐厚的安全墊,而非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浮盈。
每期產品里,單券的比例不超過25%,實際操作中盡量不超過20%,充分地分散風險。已經實現的收益:
是靠穩健的投資組合來達成的,而非行險一博,拿著投資人的錢去豪賭單券。
在中國的高收益債市場里,如果臭不要臉的吹牛批:
同樣分散程度的基礎上,這兩只產品的收益水平,應該是時代性的,特殊機遇里的,很難被超越。
那么問題來了,有很多銀行理財、家族信托、FOF、非銀自營、境外機構的哥們找過來,甚至有位超級土豪給我看了他的11位數資金賬戶,表達的意思很明確:
要不要合作一下?
沒有炫耀的意思,每次接觸到這些橄欖枝,我的心中只有澀味,面上都是苦笑:
合作不了。
不是不想,確實是辦不到。
(一)
尋暇新文章里提到,我倆在知識星球里互動,在商業互吹中,我夸她:
“先跑為敬,擁抱權益大市場,還在非標里掙扎的兄弟們,眼睜睜看著末日火車撞過來...”
這句話除了說,非標的日子已經過不下去了以外,還隱含著一層意思:
權益叫大市場,就如同大海。大海浩瀚無邊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暗潮涌動的。
大??梢苑Q其大,物產豐饒的背面,就是高風險。
《三言二拍》里,人們只看到了很多出海淘金發大財的故事,比如帶筐橘子出海能換回一筐珍珠,但卻忽視了:
海里的幢幢沉船和森森白骨。
國內的權益市場,不僅僅是藍海,簡直就是一片血海。
稱之為藍海,在于產品種類繁多,應接不暇,簡直要挑花了眼。
稱之為血海,在于金融機構內卷的厲害,策略也都互相復制,紅海廝殺,捉對博命,每個市場熱點的結尾,都是一地雞毛,但凡有點超額收益,分分鐘就被市場給抹平了。
很多時候,名聲和管理費都被金融機構賺走了,投資人虧了錢,不但沒有任何脾氣,還頭頭是道的樂在其中。
反正去哪里都是被割,還不如找個熟悉的耗著,有賭不算輸,不止損就都是浮虧,浮虧總能漲回來!
我特碼,權益投資人都被PUA得慈眉善目,通情達理。我們做非標的時候,怎么遇不到這種投資人,沒有這種好命!
(二)
聊一聊,我們為什么要婉拒各類外部合作。
別人找你,看到的是你好看的歷史凈值曲線,希望投了你的產品,也能復制成功,同樣發大財!
持有這種想法,在高收益債市場里,只能被騙的褲衩都賠光。
因為市場是變化的,影響因子及其權重都是波動起伏的,我不認為,過去的業績,能代表未來的收益。
所以,當有投資人找我要歷史凈值曲線的時候,我都不愿意提供,甚至在心里就默默把對方拉黑了。
對方的思路沒有錯,但是在當前市場的超級不確定性里,按圖索驥,只能畫地為牢。
如果真要總結一下自己的成功經驗,我覺得只有八個字:
敬畏市場,感恩命好。
(三)
我們做的各期高收益債產品,起投門檻陸續水漲船高,從100萬元,漲到200萬元,再漲到500萬元,再漲到1000萬元。估計很快,就要漲到2000萬元了。
莫不是在饑餓營銷?
裝逼乎?
不是。
因為市場太透明,太公平,太聰明,也太內卷了。
在這樣的市場里,高收益,一定對應著高風險,任何套利的空間都是階段性的,不可持續的,都會被迅速抹平。
要想高收益的同時,還要低風險,只有一個方法,就是:
拿命填。
對單券的追蹤頻率,要精細到周,乃至天。每天都要匯總大量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推演。
原來買債,搞個打分卡,條條框框卡一遍,幾分鐘就拍板了。后期也沒什么跟蹤,每個季度去喝個茶就算勤快的,能主動打聽些小道消息,就算很有心了。
在高收益債的投資里,還這么搞,覺得可以人傻錢多速來,如果身邊的人都不是傻子,那么自己就是那個傻子。
因為追蹤的頻率太高,處理的信息過多,傷神也廢關系,我覺得自己快被掏空了。
前兩年做非標,焦慮歸焦慮,零點就睡了,還胖了接近20斤。最近半年做高收益債,睡眠時間已經推延到凌晨2點以后了,頭禿了,瘦了10斤多。這已經不是焦慮了,簡直就是灼心。
除了勞心勞力外,高收益債市場還存在另一個致命缺陷:
沒有重大負面,就沒有錯殺。沒有重大負面,就沒有被動降杠桿。
如果既沒有錯殺又沒有被動降杠桿,就是不溫不火的垃圾時間,就沒有好性價比和高安全邊際的券源。
如果沒有券源,搞那么多錢,干嘛?錢多了,管理壓力就大,如果配不上合適的券,就只能下沉,下沉就等同于冒風險。
操作層面如此復雜,對資金層面要求就更多。如果是集合投資人,萬一遇到某只券,展期或重組了,就算值得等,但是:
萬一有某位投資人,急用錢怎么辦?如果不同投資人的意見達不成一致,該聽誰的?管理人憑什么可以幫投資人做決定?投資人的投票結果就一定是最優解嗎?
所以,對于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只能走定制,根據投資人的偏好,選擇不同的區域、行業、評級、財務指標、久期、策略等等,這里面的玩法是很多的。
比如煤老板定制產品,就要求只買山西AAA煤企,這都是他的甲方;比如地產公司定制產品,在做高收益現金管理,維持高流動性的同時,還能夠和勾地結合起來;比如屬地的土豪,只配屬地的債券,因為土豪覺得自己控的住,了解深,處理能力強,等等。
(四)
怎么能站著把錢掙了,還很安全,且輕松?
辦法也有,就是優選區域,上收層級,批發倒零售。
舉個栗子。因為深感到身心的疲憊,我們接下來的產品,投資策略進行了調整。
比如6月底要發行的產品,70%以上配江浙魯的城投債,不超過30%配置非江浙魯的AA+和AAA城投債。
預期收益高嗎?
相對于之前的各期高收益產品來說,很低。但是相對于傳統的近3萬億存量的政信非標產品來說,收益非常具有競爭力。
期限比非標短,流動性比非標高,兌付比非標優先,收益還比非標高。
這樣的標準化城投債券產品,就是政信的未來,你擼不擼?
先別激動,問題又來了:
城投債連續27年剛兌,未來也會剛兌嗎?
我覺得,長期看,肯定不會,如果沒有還款的錢,空有還款意愿,就是白扯。
有券商發債的朋友做了統計,今年5月份,新增城投債券的發行數量,不超過10只。
這意味著什么?
借新還舊續不上了!
但是,短期內,城投債的違約,將會僅僅局限在網紅區域的尾部城投,不至于大范圍傳染。這里面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之前文章里都聊過,在此不詳細展開。
3萬億的資金端和3萬億的資產端,對縫就行了,好像誰都能干。
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里?
其實就在批發轉零售上。
批發轉零售,體現在一級半市場上,也體現在二級市場上。
比如一級半市場,機構去找地方zf及其城投公司,按13%的價格,批發了3e的拆結構化額度。
接著,機構再把3e的額度,拆成10份,每份3000萬,以10%的價格賣掉。
機構耗時3-4周,賺了3個點。高周轉幾次,輕輕松松年化30%~50%,美滋滋。
在這里面,債券是否可以最終兌付,和機構無關。機構的責任,就是把找到高收益的券源,再把券拆小,賣給下家,僅此而已。
比如二級市場,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所有人想要賣券,都會先來找你。所有人想要買券,也都會先來找你。
這樣,機構往上做,就是做市商。往下做,就是撮券中介。上下結合,就是好券做市,臭券撮合。
一級半市場,考驗地方ZF關系。二級市場,考驗市場信譽。要想把一級半市場和二級市場結合起來,還要有足夠的資金做支撐。
如果能把上面做好,那么就可以站著掙錢,還能又安全,且輕松。
(五)
本文并非推介產品,因為我這邊的購買條件,匪夷所思的苛刻,連自己都感到害臊。
先不聊1000w起的定制產品,只聊6月底準備發行的70%擼江浙魯城投債(30%擼非江浙魯AA+和AAA城投債)那款產品。
每個投資人都需要提供不低于800w的家庭金融資產證明(每800w證明,只能購買300w),還需要投資部門面談(主要是我飛去當地組織座談活動)和風控部門電話訪談(事無巨細的問詢清單),最后才能提供產品資料和雙錄。
這么苛刻,產品會好賣嗎?
超乎想象的好賣。
大概1-2天,可以約滿1e吧。
優先在讀者會員內部消化,今年內都不會找外部合作,估計明年也不會。
沒有人不想錢多,奈何券少,心累,風控嚴格,規模天然就存在瓶頸。
要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穩步慢走,別因為著急而劈了叉,扯到egg。
主動拒絕錢,才是賺錢的真諦。
這就是扎心的現實:
好產品都是賣方市場,準入門檻非常苛刻,機構要挑選投資人,而非反之。
如果某只產品是買方市場,由投資人來挑選機構,像菜市場買菜一樣貨比三家,嘿嘿嘿,你懂的。
所以,高收益債產品的發展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具有顯著套利空間的時候,錢多,券少,管理機構挑錢。
等到錢少,券多,開始錢挑管理機構的時候,也離套利空間被抹平,市場一地雞毛不遠了。
不管買任何理財產品,這都是個顛撲不破的參照標準:
好東西不好買,好買的都不是好東西。
先進場的吃肉,后進場的買單。
大權益市場,歷來如此。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大權益血海里,要拼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