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最近冀省的消息特別多,華夏幸福債務究竟如何解決還沒有答案,親兒子冀中能源又被傳出預備成立債委會,實在是令人擔心。
但這兩家企業從曾經的AAA評級大型企業淪落至如今的境地,與河北省的尷尬定位都有極大關聯。坊間有個說法:河北離天堂太遠,卻又離北京太近,實在是不無道理。
環境治理,當頭一棒
在開啟大規模環境治理之前,河北的經濟發展實屬不錯;但在各類污染防治全面開啟之后,作為首都區域的監管重點區域,河北省的環境治理相當徹底,但由此帶來的代價同樣綿延至今:
一是礦產類全面關停,許多地方財政依賴的最大收入來源以及地方產業悉數宣告終結,且距離北京太近,其限制力度可謂全國之最,直接導致產業發展的斷崖;
二是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清理與去產能,讓河北的經濟再遭重擊,特別是小微企業與民間經濟,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且幾乎沒有喘息之機;
三是產業發展全面讓位于環保,經濟發展幾乎停滯,省內重點企業同樣陷入停滯狀態,承擔了絕不大部分的環保成本,但卻沒有得到環保效益。
環京限購,樓市冰封
在環保的壓力下,河北省不得已放棄了許多產業與經濟收入來源;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北京的發展卻欣欣向榮,人口與產業皆有外溢之勢,于是河北省開始圍繞京津冀一體化“做文章”,希望承接北京的人口與產業轉移,填補之前失落的財政收入。
此后,河北環京區域有了很大規模的發展,各類產業新城、小城鎮均拔地而起,環京概念從北京周邊綿延到兩小時都市圈的距離。并且,在北京的居住、工商業成本大幅的攀升下,北京的人口與產業也有很大的外遷意愿,河北似乎終于享受到了北京帶來的紅利。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限制房地產開發的政策逐漸加碼,環京區域也出臺了與北京同樣嚴厲的限購令;就此環京區域的人口與產業轉移陷入冰封,首都紅利帶來的窗口期已然結束。
隨后,我們也看到了以環京區域為核心的華夏幸福陷入危機;河北多地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現斷崖,且距離正常增長,仍然遙遙無期。
隨著國家戰略的調整,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京津冀的發展格局再次出現變化,然而看似成為贏家的河北省卻并未喜笑顏開。
在雄安新區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面臨行政區劃的調整;但從實際情況看,許多事務仍然由雄縣、安新縣、容城縣進行負責,前期投入巨大。并且,雄安集團也是由河北省國資委出資設立,許多前期投入仍然按照屬地原則由河北省傾情奉獻,但回報在何方卻不得而知。
盡管如今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但無論從政策引導還是經濟發展,都只有京而沒有冀;好事永遠輪不到冀省,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卻逃不開出力的命運。也難怪冀省的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紛紛難以支撐。
冀省很痛苦,但此題很無解。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冀省的痛苦:好事無名,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