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政信三公子
來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年底了工作忙,順路回訪了些客戶,以及和當地的讀者進行交流。
不知不覺,從嚴控隱形債務至今,已經快3年了。這三年,城投公司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城投公司的總經理和董事長們,都有著怎樣的思考呢?
簡單談一點最普遍的看法。
我熟悉的這些城投公司,隨著嚴控債務成為無法避免的事實和趨勢,隨著非標逐漸渡過了集中到期階段,隨著上級財政和國有大行對地市區縣的化債支持力度加大,城投公司所面臨的,已經不再是生與死的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
發展的問題,簡言之,就是缺少好項目。
對地方zf來說,對城投公司的撤并重組已經擺上日程,有增量項目的城投必將脫穎而出,成為支持區域發展的核心力量。而沒有增量項目但只有存量債務的城投,逐漸淪為空殼,包袱這種東西,不管是通過行政手段還是市場手段,該甩就要甩。
對銀行來說,通過我和十幾位分行行長的交流,他們并不缺錢,也想繼續加深與城投公司的合作,但是,缺的是找不到好項目。很多平臺公司,手頭就那么仨瓜倆棗十來個項目,換著馬甲來來回回地包裝著融資,實在是看不下去,也不敢繼續冒合規風險來擼了。
對于城投公司來說,如果沒有增量項目而只有存量債務,那么就不是小甜甜,而是過氣的牛夫人了。一家城投公司幾十號人,如果無事可做,自然也沒錢可掙。城投公司董事長焦慮的睡不著,生怕哪天就被扔到邊緣部門的閑職上賦閑養老了。
那么,有沒有好項目呢?怎么包裝出好項目?
好項目不是閉門造車來的,要和本地的產業基礎和社會需求進行接合。這就意味著,那些經營性的好項目,要考慮真實的自平衡問題,單體項目都很小。因為規模大了就算不過來賬。
這也意味著,運營方是緊缺的,而施工方是過剩的。在政信業務領域,城投、金融機構和施工企業,都是玩期限錯配的路子。
對于施工企業來說,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新項目,要有充足的現金流,才能撐得起長期掛賬的應收賬款,才能穩控住分包商和材料商,才能把規模龐大的員工隊伍給養起來。
以至于到現在,某些施工企業去接項目,已經不考慮賺錢了,少虧的就干,甚至不大虧也干。就是為了獲取現金流,希望撐住,熬到下一個基建繁榮周期。
現在爆雷的集中在產業類國企,比如華晨,比如永煤。那些建工類國企,暫時靠著保理、票據和供應鏈來續命,但這些權宜之計能維持多久,判斷不好。
那些搞創新型自循環的行業和企業,日子都不好過。
建工企業,尤其是那些和地產結合起來的建工企業,把地產的資金壓力轉嫁給建工企業,再靠保理票據供應鏈來給建工企業續命。
這種自循環模式,一但地產業務崩壞,建工企業必然會火燒連營。同理,產業新城的隱患亦如是。
就像之前的段子,上行周期的電梯里,不管是躺著還是站著還是趴著,都能到達高處,然后總結出一套套的“創新模式”。下行周期里,所謂的“創新模式”,開始被證偽了。
(二)
周小川新寫了篇文章,核心內容是:
“通脹既是央行觀察經濟金融狀況的終極變量,也常是一個中間變量。傳統的通脹度量會面臨幾個方面的不足和挑戰: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失真,特別是長周期比較的失真;以什么收入作為計算通脹的支出籃子;勞動付出的度量如何影響通脹的感知;基準、可比性和參照系。”
如果覺得上面這句話有些拗口,周小川還舉了個淺顯易懂的例子:
“美國,目前有不少中部地區的白人對生活很不滿意,他們謀求變革,造成美國政治和選舉方面有很多的變化。
一個因素就是中部的美國白人不覺得比上一代人過的更好,這需要用房子、車、教育、醫療、養老等長期支出來進行綜合衡量,這種比較是長期性的。”
也就是說:
他喵的!為什么CPI可控,PPI景氣的背景下,但大家伙兒雖然工作越來越努力,但是生活卻越來越辛苦?
這篇文章寫的特別好。如果非要給這篇文章歸個類,可以叫:
退休后就說真話系列。
(三)
幾大銀行陸續叫停了貴金屬交易,市場震驚!其中一個因素,是有投資人通過PF銀行導流的第三方貴金屬理財,損失了688萬元。
具體如圖:
這家打著PF銀行來割散戶韭菜的APP叫黃金大師,具體介紹如下。
看到新聞,有種說不清的感覺。因為,里面提到的師晨冰,我認識。
貴金屬交易的市場波動是很大的。當年,師總在我的一位很敬重的老大哥手下從事黃金交易,后來虧了一大筆自營的錢。老大哥讓師總走人。
有一次,和老大哥一起吃飯,他評價道:
師總的能力是有的,我也給了他機會。能證明自己,就留下,證明不了,就走人。
師總在的這段時間,市場不好,出現了虧損,確實沒有辦法。拿市場和我說事,也有道理。但是我不看這個,虧了就是虧了,市場不好,不是虧錢的理由。
判斷一個人的投資能力,既要看他在牛市的時候掙多少錢,也要看他在熊市的時候會不會打平,或者少虧。
這番話給了我特別深刻的啟發和警示,最近幾年,市場上,很多網紅的征信產品陸續出現了逾期,大量的金融機構和投資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這是市場的問題?
還是個人的問題?
所以這幾年,我頭發白了一大片,但好在沒負所托。論起催收來,厚臉皮的自夸,在整個市場上都是佼佼者之一。
支撐自己的除了責任和良心,還有就是老大哥這番話:
市場不好,不是虧錢的理由。
與在行業下行周期里的同業兄弟們共勉。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當“金融創新”開始被證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