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王平lawyer
來源:法園金融法律研究(ID:Lawgarden-Finance)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的核心要點之一是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但是,打破剛性兌付并非意味著管理人在產品管理過程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為促進管理人盡職履責,資管新規規定作為管理人的金融機構在兩種情形下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一者是金融機構因違法違規或者管理不當造成投資者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二者是金融機構未按照誠實信用、勤勉盡責原則切實履行受托管理職責,造成投資者損失的,應當依法向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2019〕254號,即“九民會議紀要”)明確適當性義務的履行是“賣者盡責”的主要內容,也是“買者自負”的前提和基礎。
基于前述規定,本文結合曹某訴吉林信托一案,就資管產品投資糾紛中管理人責任界定進行分析,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的終審案例,該案對于界定資管產品糾紛中管理人職責具有參考意義。
1、資管法律關系界定及法律適用
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界定是法律適用的前提,如果界定為資產管理產品投資糾紛,那么,裁判依據就是資管新規以及具體產品類型的監管規定。資管新規對資管產品有明確規定,即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幣或外幣形式的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依據金融管理部門頒布規則開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頒布規則發行的養老金產品,不適用本意見。
換言之,如果投資的是資產證券化產品,即便受托人是信托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仍然不能適用資管新規等規則進行判斷。另外,還有一些沒有經過備案的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基金,也未必適用資管新規項下規定。
曹某訴吉林信托一案中,法院基于曹某代理人與吉林信托真實有效地簽署系列信托文件,包括案涉《信托計劃說明書》《風險申明書》《信托合同》。吉林信托也已就該信托計劃向吉林銀監局上報,因而認定雙方構成營業信托法律關系,本案糾紛為合同糾紛,將根據合同法、信托法及該辦法相關規定進行審理。
因此,相關案件是否適用資產管理法律法規,應當以當事人之間簽署的文件以及相關方履行的法定程序等事實作為判斷依據。
2、管理人盡責的審判觀點
其一,資管產品設立過程合規性對盡責的判斷如何?
本案中,就曹某質疑的該案設立流程瑕疵,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吉林信托在案涉信托計劃設立前多次前往山西調查信托項目,并出具了《盡職調查報告》《法律意見書》,對信托項目的審批手續、真實性、風險等履行了審慎、合理審查義務,較為客觀反映了信托計劃的實際情況,并履行了注冊地行業主管部門的審批手續。信托設立過程符合規定程序,不構成承擔賠償責任的瑕疵。
本案中,根據《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吉林信托在異地推介信托產品應當向推介地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曹某質疑的該信托異地推介未報告監管存在瑕疵,并以此為由主張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吉林信托是否向山西省銀監局報告并非其與曹某簽訂案涉信托文件時應當說明的合同義務,未進行異地推薦報告產生的法律后果系行業監管機構對信托公司的行政監管處理,與信托公司未履行法律規定及合同約定義務產生的民事責任并無必然因果關系,故不構成吉林信托應當賠償曹某損失的事由。
本案中,就曹某質疑的信息披露瑕疵及履職瑕疵。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吉林信托在案涉信托計劃實施期間,將信托資金管理報告等信托事項處理報告通過受托人網站、外部網站等予以披露,案涉信托計劃的融資人出現違約后,吉林信托采取起訴、保全等方式使其信托債權得到了司法保護。在融資人進入破產程序后,通過進行債權申報、參加債權人會議、召集受益人大會、委托中介機構評估和咨詢、簽署重整文件等積極履行了受托人的管理職責。案涉信托計劃的融資人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后,吉林信托召開受益人大會征求意見。在受益人未按照案涉信托文件形成有效決議情況下,吉林信托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選擇了債轉股的償還模式,與大部分債權人選擇相一致。
基于吉林信托前述一系列積極參與底層資產的管理,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其在不存在信息披露不到位及管理不及時的瑕疵。
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曹某先后多次購買信托產品,符合《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管理辦法》關于合格投資者的認定標準,并且曹某代理人簽署案涉信托計劃風險申明書、信托計劃說明書、信托合同等,上述信托文件中多處明確記載案涉信托具體情況及可能產生的風險,應當認定曹某已經充分認識到案涉信托計劃及風險。從而認定吉林信托已經在投資者適當性義務方面盡職。
資管新規大背景下,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盡責,賣者盡責體現為產品設立、銷售、信息披露、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合法合規。當然,本案中,異地監管報告雖然作為行政監管事項未作為管理人瑕疵。但是,筆者認為,其他情形的行政管理瑕疵也難免會在司法實踐中被認定管理人的瑕疵。因此,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合規運作是管理人免責的重要保障。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法園金融法律研究”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