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在今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部署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擴內需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確定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措施,促進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
會議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是內需最大潛力所在和“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點,加強城市短板領域建設,圍繞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
那么,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究竟是什么呢?有哪些重點?這一輪的城鎮化又將有何特征呢?
“人地錢”掛鉤,縣城迎新一輪建設
什么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在城鎮化率已達到60%的基礎上不再追求賬面數字,而是轉而追求真正的、有質量的城鎮化;城鎮的發展終究要依靠人、為了人,以人為核心才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本質。
因此,如今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既是城鎮化發展模式的轉折,也是新一輪基建投資的開端。為了實現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目標,我們的財政、戶籍制度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如將“人地錢”進行掛鉤:將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
在這一系列改革后,如今我們的基建發展重點將快速轉向人口集中、但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仍然不高的縣城;未來將加大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完善縣城交通、垃圾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提高縣城承載能力。并且根據實際的人口需求,將縣城適度擴容,促使縣城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核心、人口聚集的中心。
需求引導投資,推進公共服務擴容
在今年六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發改規劃〔2020〕831號)。再次提出,要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加大縣城吸納人口能力,并擴大有效投資、釋放消費潛力、拓展市場縱深。
結合如今“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的縣城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擴容,還應當大幅擴充公共服務的設施與水平。在建設交通、水利等剛性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要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大環保設施、社區公共服務、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車場等薄弱環節建設,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既保障縣城居民的生活質量,又促進縣域經濟的充分有效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在此基礎上,積極財政和發改委政策也將很快向縣城項目傾斜,用實際的、有效的需求來引導投資,實現有效投資、撬動社會投資的目標。從全國均衡、城鄉均衡的角度來說,深挖縣城潛力、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好的縣城,也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的有力舉措。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財政部門的專項債、PPP;發改部門的專項債券、政策性貸款,都將快速向縣城建設以及配套產業傾斜。
在過去五年中,易地扶貧搬遷和新農村建設使得許多農村居民開始去縣城居住;但在縣城人口逐漸膨脹后,就業問題開始顯現,尤其在今年這一大環境下,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因此,國常會專門提出縣城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進城農民就近打工就業提供機會。這既是增加勞動力供給、激發市場活力的舉措,也是為農村人口進一步城鎮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過去十年的基建大發展后,縣城的交通、產業條件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縣城發展產業、承接產業轉移也成為了現實。在一二線城市進一步發展新基建和產業升級的同時,通過縣城投資促使縣城產業的孵化、解決就業問題也將成為必然。不斷完善的公共服務業也將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口,促進第三產業的比重在縣域經濟中的進一步增加。
在未來五年,全國各地的縣城都將迎來新一輪的城鎮化,這是縣城快速發展的窗口期,也是相關產業的發展機遇。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什么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