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隨著疫情的控制,央行開始對經濟作出了新的研判:新增表述“各類經濟指標出現邊際改善”、“國內防范疫情反彈任務仍然艱巨繁重”等。在貨幣政策展望方面,更加強調提高政策的“直達性”、打通貨幣傳導多種堵點。
結合節前銀保監“回頭看”大檢查的文件,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市場無限寬松的基調已經改變;開始重提“堅持總量政策適度”、“把握保增長與防風險的有效平衡”。
那么,剛剛放寬沒有多久的基建融資,很快就將再次收緊嗎?
在二季度的“疫情經濟”期間,為了促使經濟的平穩運行,市場大幅寬松,造就了一批超低利率債券,甚至刷新了票面利率新低。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發債主體的基本面并未有大的變化;利率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并不正常。
因此,隨著“疫情經濟”的結束,這些超低利率已然成為過去時;新發行債券的利率即將與市場共同回歸理性,大幅下調票面利率的窗口期已經結束。不過,對城投、基建類企業來說,流動性的重要性遠大于成本;只要流動性還在,利率的適當回升也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今年的成績如何,還要看三季度的發力。
專項債小低谷,細則有望微調
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出臺,原本是用來擠壓地方隱性政府債務、將隱性債務逐漸陽光化、轉化為表內債務的政策性工具。卻未曾想,在疫情經濟時代,為了維持“六穩”,專項債無限寬松,在極短的時間內放量創下歷史新高,形成了新的債務風險。
如今,上半年專項債發行的小高峰已經過去,暫時讓位于特別國債的發行,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發行低谷期。在市場回歸理性、銀保監開啟監管之時,或許專項債也到了該“收一收”的時候。缺位已久的專項債資金、項目管理細則有望加快出臺,為下半年的萬億專項債指明防范風險的道路。
政策行回歸,引導“補短板”落地
專項債的寬松讓我們看到積極財政并不是萬能的,基建“補短板”仍然任重道遠;引導貨幣流入實體經濟、發揮政策性作用依然離不開政策性銀行。因此,發改委最近的動向明顯,政策行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開始回歸,通過另一種方式引導資金進入基建“補短板”領域。
市場回歸理性,但我們仍處于“后疫情時代”,政府投資、基建補短板仍然是當下投資的重點領域,將成為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工具傾斜的重點領域,切實保障項目投資的落地與起效。
基建再融資,穩步扎實推進
今年5月,發改委推出了基建REITs的試點辦法,引發了非常大的市場反響。雖然只是試點,但這并不是偶然,而是推動基建再融資的重要舉措;這既意味著未來基建資產將逐漸成為底層資產的重要品類,也意味著推動基建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市場回歸理性、避免空轉,將利于資產與資金的銜接,促使基建再融資的穩步落地,實現基建投融資的循環發展。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基建投融資未來的主要道路:信用類融資漸行漸遠,基于資產與項目的融資慢慢打開。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市場回歸理性,基建融資面臨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