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請關注資產界研究中心
作者:洪七公
來源:鐳射財經(ID:leishecaijing)
日前,多家以助貸業務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公布了2021年一季報。在經歷了強監管和疫情的雙沖擊之后,不少公司經營狀況明顯好轉,迎來了今年的“開門紅”。
監管重塑助貸格局
助貸模式,因近年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暴露風險,逐漸引起監管關注。
從2016年以來,監管就不斷強調商業銀行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和不符合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經營資質監管要求的合作機構提供的直接或變相增信服務。同時也要求銀行與助貸機構開展合作時,務必關注后者的增信能力和集中度風險等。
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文對助貸業務作出規范。
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在與合作機構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中,核心風控必須由自己獨立自主地掌控。
2020年10月16日,央行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并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第五章第52條規定,要求農商行、城商行服務區域本地的定位,新增“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區域性商業銀行應當在住所地范圍內依法開展經營活動,未經批準,不得跨區域展業。”
2020年11月,網絡小貸新規的征求意見稿中,對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在多項監管政策的規范之下,2021年,助貸業務迎來新的探索,助貸機構開始告別兜底的業務模式。
在《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后,資金方不僅需要給助貸平臺釋放更多資金來用于提升自身獲客、場景化布局與輔助風控能力,助貸方也需要提供給資方更高的業務利潤來激活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分潤模式”逐漸得到市場認可。
分潤模式也叫輕資本模式,與單純的導流方式不同,在助貸分潤模式下平臺方通過多種場景渠道獲取用戶,并進行初步篩選,結合資產質量、信用記錄、場景消費偏好等標簽分類后給機構資金方,同時平臺方再通過支付一定比例保證金的方式,即融資擔保,與機構資金方風險共擔。按照行業慣例,在該模式下 ,在刨除壞賬不良損失后,合作雙方對利潤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述管理辦法提出嚴控地方法人銀行跨區域經營的要求之后,助貸科技平臺方們合作的金融機構數量似乎并未受影響,除了區域中小銀行,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展業的機構,例如來自互聯網銀行(含直銷銀行、民營銀行)以及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合作方在不斷增多。
據券商中國報道,“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需要更多線上獲客,區域中小銀行需要加強線下業務拓展,中小銀行個性化的需求為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圍繞助貸合作,區域中小銀行對金融科技服務商的合作需求更加強烈。
360數科首席執行官兼董事吳海生表示,“我們與天津金城銀行的戰略合作也比計劃進展得更快”。根據吳海生介紹,天津金城銀行已成為360數科貸款促進量(貸款撮合服務)最大的機構合作伙伴。
信也科技創始人、總裁李鐵錚也表示,“目前我們正與多家銀行開展助貸業務合作的系統對接。”
分潤模式成新增長點
在經歷了強監管和疫情的雙沖擊之后,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近期披露年報及一季報數據顯示,經營情況、信貸資產質量正迎來明顯好轉,分潤模式貢獻明顯。
其中陸金所營收152.52億元,同比增長16.9%;凈利潤49.69億元,同比增長18.7%。360數科2021年第一季度總凈營收35.99億元,同比增長13.1%;凈利潤13.47億元,同比增長635.4%。信也科技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21.13億元,凈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41%。
2020年,360數科全年共促成交易2467.58億元,同比增長24%;信也科技促成借款金額則為641億元。
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年報中提及,“不擔風險只是To B輸出技術的‘輕資本’模式”的助貸科技服務快速增長,成為收入主營。
2021年第一季度,360數科來自于信貸驅動服務的凈營收為24.51億元,2020年同期為28.10億元。其中,貸款撮合服務和服務費(重資本)收入7.24億元,融資收入4.09億元,釋放擔保負債收入12.95億元,其他服務費0.22億元。
吳海生稱,“本季度,超過50%的貸款是在輕資本模式和其他技術解決方案下獲得的,大大超出了我們最初的目標。這標志著我們的業務性質從資本驅動到技術驅動的根本性變化的一個里程碑。”
信也科技2021年第一季度促成借款金額為268億元,同比增長104.6%。信也科技方面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將繼續維持一季度的高質量增長,第二季度的促成借款金額將在290億元至300億元之間。
信也科技CEO章峰也表示:“在今年經濟穩步復蘇的大環境下,信也科技繼續開啟科技賦能,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在達成客群上浮的同時也在探索和實踐普惠金融,助力小微經濟發展,這些都為我們未來進一步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鐳射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